第611章:陰武的大動作(第2/2頁)

呂武並沒有照抄商鞅的作業。

沒有任何一種制度能夠適應所有時代,還是要看當時的社會環境,用聰明的腦袋來分辨,有一雙明亮的眼睛正視當前時代的需求,不能瞎搞的。

另外,商鞅弄出來的“二十等爵”是從秦國為出發點,爵位名字據有秦國的歷史背景特征,一樣不能拿來直接用。

什麽是秦國歷史背景特征的產物?各種“庶長”,各種“更”,以及各種什麽“造”這些,就是了呀!

呂武又不是“漢承秦制”的那一套,再來是當時漢帝國的階級已經適應了秦國留下的制度,沒改名字不算突兀。

陰氏是晉國的家族,呂武用具有秦國歷史背景特征的名字來搞爵位等級,哪怕是陰氏成功取代了趙氏嬴姓成為秦國之主,幹起來會變成在為趙氏嬴姓招魂,必然會後患無窮的!

諸夏是一個擁有歷史底蘊的文明,很多事情絕對沒有那麽簡單。

呂武不能拍腦袋想出一些爵位的名字,需要符合一定的歷史背景,給予爵位帶來更多的合理性,甚至要讓人一聽爵位就明白具有什麽樣的含義。

問一個問題,知道諸夏這邊的改朝換代,為什麽會一再出現重復的國號嗎?

那些國號重復的王朝,他們跟上一個同名字的王朝其實不是什麽繼承關系,也就是新王朝並不是舊王朝的“余孽”來建立。

諸夏選擇國號,一般是從爵位、地理位置和具有“特殊意義”來選。

建國的人之前是什麽爵位,比如“唐國公”建立自己的王朝還有另外一個選項,例如根據地是在“晉地”,那麽就能從“唐”和“晉”來選一個國號。

如果想要更多的歷史底蘊和合理性,其實選擇“晉”比選擇“唐”來作為國號最合適。

沒有太復雜的原因,歷史上有過多個以“晉”為國號的王朝,地理位置在“晉地”也能收買創業集團的人心。

當然,如果以“晉”為國號的王朝太垃圾,或是創業集團的核心不是來自“晉地”這個區域,“唐國公”肯定會以自己的爵位“唐”來成為新王朝的國號。

使用具有“特殊意義”來命名國號的創業者極少,一般會被“知識分子”嘲笑。

這些“知識分子”在背叛起這個王朝會有兩個理由,第一個就是“非是正朔”,再來就是“無有歷史底蘊可尋”,偏偏還有人認可這種說法。

所以了,敢用具有“特殊意義”的名號來定為國號,可能是開創王朝的霸主從一開始就沒拿“知識分子”當回事。

呂武需要一再地翻閱典籍,從中找到符合晉國歷史底蘊的一些名稱來給爵位命名。

後來,他著實是厭煩了這一項工作,再來就是距離“虎牢”越來越近,順理成章的將事情交給家臣去辦了。

在搞土地分配到戶這一件事情上,呂武不能悶頭自己幹,先後試探過範氏和魏氏,發現士匄和魏琦表現出詫異和不以為然。

到底是真的不以為然,還是飆演技,有待考察。

陰氏搞動作也不是一次兩次,每一次都能得到一個好結果。光是這點就足夠讓範氏和魏氏不敢掉以輕心,哪怕不想跟上,他們也會暗地裏琢磨和觀察。

呂武給士匄和魏琦的理由挺符合晉國的現狀。

晉國要跟楚國爭霸,雙方在多種層面上互有強弱之分,爭霸已經到了必須分出勝負的階段,老套路不行,不想新套路,等著輸嗎?

抵達“虎牢”之後,各“卿”面見國君,國君再檢閱完帶來的部隊,輪到呂武給國君透透風了。

“予‘羨’土地?”國君一樣感到詫異。

陰氏之前就一直在提拔內部有功之人,每年都要釋放一批奴隸,提拔建立功勛的“徒”成為“士”,再搞變“羨”為“徒”的操作,不是已經一再下發土地給功臣了嗎?

搞“臣下之臣”而已,特別提起這件事情是個什麽意思?

呂武也就簡單解釋道:“激勵其建功立業之心。”

要搞爵位的事情也必須講清楚,又到了使用話術的時刻。

呂武是晉國的元戎,沒資格搞全面通用的爵位。

其實,哪怕是一國之君也沒有那個資格。

有資格的是周天子。

在呂武的敘說中,陰氏只是為了便於辨識,搞爵位什麽的是沒有的事。

國君感到狐疑,說道:“變法之事歷來以範氏為首,陰氏……”

人家範氏幹這個是專業的。他們沒什麽動靜,怎麽輪到陰氏在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