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章:小宋,鍋你來背。(第2/2頁)

晉國要盡得衛國大河北岸的城池,直接將衛君衛衎趕走很不合適。

另外一件事情,現在說“都城”其實是錯誤的說法。不是哪裏作為都城,要看的是一國之君長期居住在哪座城池,會導致該國的政治中心往哪移動。

晉國一直拿“朝歌”當衛國的都城就是上述的原因,不是說“朝歌”作為衛國的都城不可動搖。

更簡單的來說吧?哪一天晉君姬周不想居住在“新田”了,搬到其它的城池常住,晉國的“都城”肯定也就換了。

所以現在說哪座城池是哪個國家的“都城”都只是指行政中心的轉移,當代也沒有“遷都”的說法或概念,純粹就是簡單的換個地方長久居住,首腦和重要人物在哪辦公,哪就是所謂的“都城”了。

其實到了現在(公元前600左右)還好一些了,更早之前不說是“都城”了,好些家族為了保持健康所居住的城邑都要十來年換一次。

頻繁更換居住地是春秋的一種慣例,沒什麽值得好奇怪的地方。

幾十年之前,赤狄南下侵略衛國,衛國一度將政治中心轉移到大河南岸的“帝丘”。

晉國擊敗赤狄並奪取土地,並且衛國收復了大河北岸的城池。再來是晉國的霸業越來越紅火,衛國想跟晉國親近又將政治中心轉移到大河北岸,也就有了當代晉國君臣需要面對的局面。

華元想問呂武到底是什麽意思。

晉國哪可能將自己的計劃透露出去?

那麽件事情要的就是一個“水到渠成”,等待事情辦成了之後,木已成舟的狀態誰都不能再嗶嗶才是晉國想要的。

華元帶著困惑答應下來,又問道:“伯國今歲復再南下?”

呂武說道:“進駐‘虎牢’以待後續。”

乘勝追擊什麽的?真要幹也不能說出口呀。

華元一聽非常喜悅。

晉國的新軍廢了,下軍遭到重創,消息沒可能瞞得住。

楚國那邊的損失更大,自家的令尹還被俘虜了。

來自晉國國內的援軍已經抵達,足足有一個“軍”又兩個“師”的生力軍,再加上還能打的中軍和上軍,對付新敗又沒有後續支援的楚軍,應該沒什麽問題的吧?

晉國表現出不給楚國喘氣的姿態,對一些遭到楚國強勢壓制的諸侯國,無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既然晉國那麽給力,宋國是不是要上道和懂事一些?

華元答應建議自家國君邀請衛國國君南下,同時大氣地表態會運送一批糧秣去“虎牢”。

在楚軍南下後的第十一天,以晉國為首的聯軍也渡河南下了。

那一段時間裏面,晉國君臣每天都非常忙碌,主要是跟各個諸侯國進行邦交。

一眾列國中屁事最多的是魯國。

明明晉國已經將齊國打得半身不遂,後撤前也清掃了劃分給魯國的區域,偏偏魯國後面還能連吃敗仗。

魯軍沒用到什麽份上?他們幹接管城池的活,能被一幫齊國貴族帶著殘兵打敗。

負責魯國邦交的魏琦感到極度無語,不是怕丟臉都想將魯國甩給趙武了。

幹啥啥不行的魯國還有自己的邏輯,他們承認自己有點沒用,卻覺得魯國弱小是晉國的鍋。

“嗯!?”呂武聽到了魏琦的抱怨,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問道:“魯怨我不予並鄅?”

魯國的那一套邏輯是:他們之所以弱小,完全是因為晉國阻止魯國吞並小國。

魏琦的無語就是在這一地方。

魯國想吞並一些小國,出力的事情卻是要晉國去幹,並且後續的一系列麻煩也需要晉國來承擔,他們只想坐享其成。

呂武一臉的無語,心想:“喊一聲爸爸,真的賴上了。”

他在思考一件事情,失去了晉國的魯國能不能活下去?

真相是,晉國在時的魯國疆域有得有失,大體上是擴張姿態。等晉國沒有了之後,魯國的疆域每年都在縮水,苟延殘喘了近百年被楚國滅掉。

魏琦純粹就是抱怨一下下,沒可能將魯國的邦交權交給趙武。那樣幹會折損魏氏的威嚴與信譽。

而呂武知道魯國爛泥扶不上墻,要命的是對晉國來說,不扶還不行!

有魯國在,多多少少還能讓齊國難受,晉國只能忍一忍了。

“魯國幹啥啥不行,晉國難道去扶持莒國?”呂武覺得好像也是一個選項。

當然,那是後面的事情了。

他們現在需要先行前往“虎牢”,有可能稍作逗留就又立刻南下。

取決的是楚君熊審會不會馬上攻打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