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章:地點“朝歌”

一些人預料得很正確,跟吳國會盟完畢的晉君姬周帶著下軍和新軍經由衛國返回,途中來到了衛國都城“朝歌”。

這個“朝歌”是不是殷商的那個“朝歌”嗎?是的,但是有一些史學家認為“朝歌”並不是殷商的首都,而是作為一座陪都。

實際上,殷商時期的地名很少,打開地圖能發現有著密密麻麻的“商”來作為地名,後面再加上一些數字。每一個數字都代表著殷商的政治中心在移動,一段時期就換一個地方。

現代有很多人拿“演義”當正史在看,也就是將小說的內容給當了真。這些小說大多出現在有明一代,當時的作者可沒有網絡資料能查,寫小說的人一般也是非常窮困潦倒,很難找到正兒八經的史料。

那麽,有明一代的小說家是根據自己個人所知道的歷史,加入了多種元素在創作作品,相同的地名出現在錯誤的地點,能夠原諒的吧?

在那一部《封神演義》中,作者許仲琳認為“朝歌”是殷商最後的都城,並且帝辛自焚在了城樓之上。

生長在殷商時代的人會很嚴肅地說:其實當時並沒有城樓這麽一種玩意。

即便是到了春秋中葉,諸夏各個列國在建造防禦設施依然沒有添加城樓,城樓到底是什麽時候出現則是很難考究了。

晉君姬周和隨行四“卿”得到了衛國以孫林父為首一幫貴族的熱烈款待。

由於衛君衛衎親征齊國的關系,設宴的地方並不是在衛國的宮城,選在了孫林父的宅院之內。

孫林父是衛國的執政,算是一個權臣,一直以來也就跟衛君衛衎不是那麽對付。

他提議召喚來“交響樂團”的時候,遭到了晉君姬周的拒絕。

這是晉君姬周受到了師曠的影響。

師曠曾經點評過衛國的音樂,認為衛國音樂是一種“亡國之音”,理由簡單到令人發指,就只是衛國的音樂節奏非常輕快,一句“靡靡之音”就給扣在腦袋上。

衛國建國的歷史比晉國還要長,他們一開始就有資格擁有自己的“交響樂團”,來源正是周王室。

直白點來說,衛國的樂曲就是繼承自周王室。

一個啥都不是的人,評價了存在近六百的音樂,再張嘴就是“亡國之音”,真的是太了不起啦!

這就好比如一個誰都不認識的人,本身又沒有取得過任何一個方面的成績,敢在音樂節目上點評天王巨星,並且是怎麽難聽怎麽說。到底是誰給了他(她)那樣的勇氣???

師曠的評價大致上就是:聽那種音樂的人都不是好人,衛國遲早要完。

真正的事實是,衛國君臣已經聽了那樣的音樂接近六百年,每一年都在亡國,結果六百年還沒給亡了。

師曠要是知道周王室的眾分封國全完蛋,秦一統天下就是沒攻滅衛國,會是什麽樣的表情?

好心好意要超規格款待卻遭到拒絕的衛國一眾貴族,心情真的是可想而知。

有客來訪用音樂進行招待,哪怕是到戰國都是一件絕對禮遇的事情,何況當下是春秋中葉?

現如今擁有“交響樂團”的國家並不多,能夠得到使用“交響樂團”來款待更是要有大功績。

給臉不要臉?

如果晉國不是中原霸主,信不信只因為這麽一件事情,衛國就能跟晉國翻臉!

孫林父滿臉錯愕,問道:“為何?”

是呀!

究竟是為什麽?

晉君姬周當然不能說害怕聽了衛國的音樂導致晉國滅亡。

衛國的貴族卻是想起了師曠,一下子臉色徹底黑了。

這特麽的!

中原霸主的“公知”就是了不起,隨便嘰嘰歪歪都不怕被打死。

換作其余小國的某個誰敢亂講話,得到個死無全屍的下場都算是仇人仁慈。

從“楂”離開的晉軍並沒有遭遇向齊國進軍的衛軍,等於說晉君姬周等人來到“朝歌”才知道衛國發起了對齊國的入侵行動。

孫林父需要晉國站在衛國這一邊,避免晉國對衛國幹點什麽,遭到晉君姬周聽大型音樂會的拒絕,不但不能發火還要陪著笑臉。

衛國的其余貴族內心憋屈,笑起來也就顯得無比勉強。

祁奚低聲對趙武說道:“衛攻齊乃是元戎手筆。”

趙武點頭,應了一句:“魯亦攻齊。”

晉國的政治格局一變再變,很多列國的邦交負責人都出現了變化。

最早之前衛國的邦交權在範氏手裏,後來落到了解氏名下,等解朔不再為“卿”變成了程鄭在負責。

現在程鄭已經失去卿位,搞得晉國那邊並沒有負責衛國邦交權的卿位家族。

晉國這一輪卿位更替中,士魴和解朔重新獲得卿位,中行吳和祁奚則是第一次為“卿”,他們對獲得衛國的邦交權,其實是很有想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