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什麽!趙武要完?

“都城往‘虎牢’需有大道。臣有所計劃,欲征調沿途眾家出勞役以修建。”呂武是司徒,怎麽都應該幹一些司徒該幹的事情。

現在沒什麽大朝會和小朝會之類,一般是有事才會進行召集,來個有事說事。

當然不是國家平時沒什麽大小事務,很多事情則不用去驚動國君,負責該項事務的某人將事情直接辦了也就是了。

一件事情做對做好了有功,做差做錯了需要承擔後果,這個就是“職位責任制”的規則了。

這麽一套行政制度不能說簡陋,很多時候甚至能達到一種出事就迅速解決的效果,導致的卻是國君無法集權,致使國君手中的權力遭到壓縮。

國君問了呂武不少事情,搞懂修建這麽一條“國道”對跟楚國爭霸非常有利,拍板道:“陰卿自可為之。”

就是給了全部的處置權了唄。

很符合“職位責任制”的核心,幹好了有功,幹不好要遭到懲罰。

事實上,“職位責任制”對國君有好有壞,壞的就是無法集權,聰明又手腕足夠的國君只要掌握“裁決權”就能死死地捏住群臣。

呂武擔任晉國司徒以來,學習以前的前輩極少對各個家族指手畫腳,也就是不幹涉各個家族自己的農耕情況,修路方面也只顧著自家,極少對各個家族征調勞役去修路。

現在的情況有點特殊。

晉國從上一次欒氏、郤氏的內亂中喘過氣來,眼見又要跟楚國玩爭霸遊戲,道路卻是那麽稀爛,合適嗎?

關於這場爭霸到底是從什麽開始呢?其實已經很難說得清楚了。

晉國要繼續跟楚國爭霸,有一條好的道路非常關鍵,節省出兵時間只是其一,減少往來運輸輜重的損耗才是最為關鍵。

有一條好的道路能夠給晉國在運輸輜重途中節省多少時間,節省了時間也就等於免於消耗,道理很復雜嗎?

一次兩次或許還看不太出來,三次也許節省下來的物資就夠再發動一次戰役了。

國君已經敲打完了魏氏,近期有點好向陰氏發動的跡象。

呂武在這個當口進宮提出道路修建計劃,事關與楚國的爭霸,國君需要好好掂量掂量要不要朝陰氏下手了。

“陰卿與魏氏共謀大荔之戎?”國君問道。

這件事情都發生在多久之前了,沒記錯是在四年前?

大荔之戎已經成為歷史篇章上的一個符號,地盤被陰氏和魏氏共同瓜分掉。

如果按照潛規則,國君不應該問出那個問題。

陰氏和魏氏進行了擴張,沒有報備就等於出了事由他們自己去扛,國家是不會有任何買單行為的。

由於現在只有建立“城”、“邑”、“邦”並進行移民才算形成控制的既定事實,哪個國家的哪個家族進行了地盤擴張,沒有衛星在天上盯著,消息傳遞也存在很嚴重的延遲,沒有刻意去進行了解,想知道其實挺難的。

國君說那句話就一個意思:寡人在盯著你。

呂武說道:“臣西征之時遭到大荔之戎襲擊,大軍順勢敲打罷了。”

國君愕然。

大荔之戎不會像白翟或赤狄一再跟秦國攪和到一塊來找晉國的麻煩,以至於大荔之戎在晉國這邊歷來沒什麽存在感。

這麽一個沒有存在感的部落聯盟,他們會不會襲擊西征的晉軍,誰也說不清楚。

即便大荔之戎真的幹了襲擊西征晉軍的事情,呂武一下子將對方給打死,太兇殘了吧?

現在的關鍵是,國君要敲打陰氏,結果呂武像是講一件無關緊要的事情,答案是“俺只是揮了揮手,大荔之戎灰飛煙滅啦”,著實太膈應人。

國君還能咋地?抱怨大荔之戎不經打,還是繼續緊咬不放?他說:“如寡人所料不差,韓氏有意討伐大荔之戎?”

這個是韓厥還擔任“卿”時公開提過的事情。

呂武也沒有避諱,說道:“正有此事。”

國君沒話說了。

當時韓氏還是卿位家族,陰氏和魏氏一點面子沒給韓氏留著。韓氏前一腳說要將大荔之戎吞了,後一腳呂武率軍將大荔之戎滅掉並進行了瓜分。

這麽一件事情講開了,無非就是卿位家族之間的爭鬥,以陰氏和魏氏獲得勝利而告終。

所以,韓氏失去卿位,陰氏和魏氏實際上是給用力推了一把。

站在國君的立場,巴不得卿位家族一再發生矛盾。

只不過,國君又需要擔心卿位家族動用武力,國家一亂顧不上外面,國力也將遭到削弱。

對國君來說,最為理想的狀況應該是卿位家族矛盾和爭鬥不斷,打卻是不能真的打起來,才好從中當個調停選手,又能處在安全的位置。

呂武見國君轉移話題,一邊聽,一邊想道:“提出修路來制止,還是被敲打了一下?君上的進取之心很足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