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始作俑者,士匄啊!

說起來也是奇怪得很,當代的列國之君大多數比較不正常,小折騰還算是能讓本國臣民撐得住,一些喜歡大折騰的國君則是將國家搞得亂七八糟。

曹君姬負芻問他國執政本國的事務在目前屬於正常操作。

現在的貴族在某些事情上非常有操守,他們被問政的話,不牽扯到自身利益為前提,一般是能給予提出問題的他國國君一個自認為合適的答案。

某種程度來講,有他國的國君來向自己提問,是個貴族都會一種爽感從腳底板泛到腦門頂,認為自己的賢名得到遠播,距離成為“不朽”已經不遠了。

那個“不朽”是什麽呢?其實就是立德、立功、立言。

“鄭國無所動。此事有違鄭欲盟我之意!”中行偃看上去頗為惱火。

他們已經集結大軍來到“虎牢”這個地方。

按照既往的套路,晉國集結大軍南下,再招呼上一幫小弟過來助威,鄭國不應該被嚇得馬上派人過來投降嗎?

他們南下之前,鄭國執政子駟已經派人去“新田”表達歸附的意願。等到他們真的南下,鄭國卻是沒有半點動靜,是在玩弄晉國君臣咯???

幸好晉國並沒有向一幫小弟多吹噓,比如大軍一到鄭國就會投降之類。

要不然的話,他們來倒是來了,鄭國卻沒有什麽表示,該是多麽丟臉的一件事情呀!

中行偃看向了士匄,眼眸深處多少是有些幸災樂禍。

晉國劃分戰區進行得並不嚴謹和徹底,劃出戰區之後還是能互相伸手,誰負責那一邊則是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範氏和趙氏共同負責南邊,出了什麽幺蛾子都要算在範氏和趙氏頭上。現在已經算是出了幺蛾子,誰都知道趙氏力所不逮,大部分的鍋肯定要讓範氏來背的。

士匄果然有些炸毛,說道:“不若大軍開拔南下?”

鄭國的膽子肥了啊!竟然敢戲耍晉國?

尤其是,鄭國知道晉國集結六個“師”南下,沒馬上派人過來投降也就罷了,國內甚至沒有發布動員令。

什麽意思呢?也就是鄭國將晉國以及一幫小弟當成了空氣。

中行偃看向國君,說道:“請君上示下。”

國君的目光則是在幾個“卿”之間來回掃視,問詢意見的態度很明顯。

打鄭國這種事情當然沒問題的咯。

他們這一次南下本來也想在鄭國身上取得收獲。

只是吧,打鄭國不能揍得太狠,主要是使鄭國屈服於晉國,再勾引楚國發兵北上。

過去的例子中,一旦鄭國投降晉國,沒有任何疑問都能讓楚國炸毛,相信這一次也不會例外。

按照既定計劃,晉國應該在鄭國身上收獲一波,將楚軍勾引北上,再坐視鄭國重歸楚國的懷抱,然後再暴揍鄭國再次獲取收獲。

晉國君臣商定的這一套方案裏面,一點都沒有拿鄭國當“人”看,視為“羊”的意思太明顯,利用之余還要一再薅羊毛。

“鄭國無信譽,亦無道義廉恥,我自不必顧忌。”國君直接給鄭國進行了宣判。

這個就是鄭國作為一個老牌投降國的原罪了。他們在晉國和楚國身上來回搖擺,導致晉國和楚國根本無法信任鄭國,面對怎麽處置鄭國時,楚國和晉國產生的想法就是單純利用,不會去顧忌鄭國的死活。

晉國和楚國對鄭國的毫無顧忌不用擔憂來自於“國際”的譴責,一切只因為誰都知道鄭國是個什麽鳥樣,沒有任何人會有多余的同情心。

從這裏也就能夠明白子駟為什麽要自我削弱的腦回路,他認為鄭國太強得不到晉國和楚國的真心接納,又要進行一系列的操作來改善“國際”對鄭國的看法,挽救鄭國的信譽度,再對晉國或楚國進行真心誠意的依附。

現在該是靠攏向晉國或楚國,包括子駟在內的任何一個鄭國決策層還在觀望。他們要知道的是,未來到底是晉國或楚國會在爭霸戰占上風,還是繼續保持那種針鋒相對的局面,好進行相關的評估。

這個評估對鄭國來說無比重要,甚至可以說是決定他們的未來,一旦判斷錯誤將十足要命。

呂武一邊聽著眾人商議,一邊想道:“鄭國在等楚軍北上跟我軍打一戰,誰贏就會投降誰。”

晉國君臣的商議結果是,暫時不以整編軍團模式進行操作,由士匄和趙武臨時組成一個混編軍團,帶兩個“師”先行南下。

在商議過程中,中行偃多次表達反對意見。

他不是反對出兵南下,反對的是搞什麽臨時混編軍團,認為這麽幹是在瓦解晉國的制度。

話說得一點沒錯,晉國設立“常務卿大夫”這個職位,兩個“常務卿大夫”搭一個班子,分設“將”和“軍佐”來作為一個軍團的正副指揮。這個是既有的制度,暫時看不到該制度的弊病,怎麽能亂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