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家天下,了解?(第2/2頁)

比如,某個家族侵害陰氏的“專利”了,導致呂武對那個家族發動私戰,任誰看來都會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

同一個國家的家族,互相之間擡頭不見低頭見,不想惹眾怒為前提,沒有家族會肆意幹“侵權”的事情。

像是晉國的趙、魏、韓三家,他們不知道對方擅長於什麽嗎?肯定知道的!

然而,包括智、範、郤、欒……等等家族,他們不清楚對方的“專利”是什麽嗎?

他們都有那個能力去進行模仿,對“專利”的尊重卻是一直保持到“戰國時代”才被打破。

不是他們傻,沒看到某項“專利”的好處,一來是“侵權”的代價太大,再來則是貴族之間對規則的遵守。這個其實也是春秋時期“家天下”的特色之一。

進入“戰國時代”等於到了大爭之世,互相之間沒矛盾都會開打,誰還管那麽多呢。

所以,範氏明明知道了馬鞍和馬鐙的好處,仿制起來的難度不大,自家已經開始在探索騎兵的建設卻沒有仿制,看上去有那麽些傻乎乎,真實情況則是仿制帶來的代價太大。

不止是範氏會跟陰氏的關系變得惡劣,還有範氏要顧忌其他家族會怎麽看待他們。

從這裏完全能夠看到一點,任何的遵守規則都是建立在越線會遭到裁決的基礎之上,有威懾才能使人尊重規則。

“我家征召三‘師’,再集結五千騎士。”呂武接下來要幹的事情是讓破壞規則的秦國付出代價。

宋彬問道:“魏氏出兵多寡?”

回答問題的人是梁興,道:“亦為三‘師’。”

響應國家號召只是出動一個“師”南下,自家有所行動卻要出兵三個“師”,會不會被人側目?

那麽就要再次強調現在是個什麽歲月,是“家天下”的時代啊!

各自出動一個“師”南下是眾“卿”的提議,並且得到了國君的認可。

陰氏和魏氏已經完成了對國家的義務,法理上對國家並不存在虧欠,動用再多的兵力去幹私活,誰還能管得著?

呂武說道:“我家與魏氏先攻‘大荔之戎’,分而食之再行進擊秦國。”

這一次陰氏和魏氏並沒有主動對晉國各家進行邀請。

如果其他家族想要再次參與西征,算是他們主動請求,有什麽鍋都不能算在陰氏或魏氏的腦袋上。

上述一點很像是脫了褲子放屁,卻是顯得非常重要!

宋彬又問道:“何時出兵?”

回答的人變成葛存,說道:“約為秋收之後。”

秋收再用兵能減少自家的很多顧慮,免得將士心裏掛念自家的收成,再來就是等敵人秋收完成過去能美美地搶上一把。

對於陰氏來說,秋季用兵的好處之一是戰馬的膘已經養起來,能夠經得起更多的折騰。

另外一點因素,楚國既然已經出兵北上,晉國必然需要再征召軍隊南下增援。

陰氏和魏氏需要的是等待國君提出每家需要再出多少兵力納賦,先完成對國家的出兵義務,再幹私活才能令人無從指摘。

很矛盾是吧?然而事實就是這麽一個回事。說明做什麽事情的先後順序無比重要,沒有貴族會一點不顧忌自家的名聲。

“君上到了何處?”呂武問道。

國君要來是一個月前就已經通知了的事情。

呂武還知道國君已經先後去了智氏、範氏、韓氏、中行氏、魏氏和解氏,找完了卿位家族又召見幾乎所有中等貴族的家主。

國君找那些家族聊了之後,各家並沒有出現什麽動作,很難令人猜測到底都聊了一些什麽。

有一點倒是能夠看得出來,也就是國君又進入了活躍期。

國君在六天後抵達“陰”地。

呂武出十裏進行了迎接,看到國君的同時也看到了趙武。

擔任“閽衛”的趙武保護國君出行,算是職責範圍內的事情,沒什麽好覺得意外。

“陰卿欲築城?”國君邀請呂武跟自己同車,遭到拒絕問了那麽一句。

呂武先觀察國君的臉色,無法看出一點什麽,說道:“‘楊’地廣也,荒廢豈不可惜。”

國君點了點頭,說道:“楚復增兵三萬,有克復‘虎牢’奪土歸鄭之意。”

那就是楚國一共出兵八萬增援鄭國,使得鄭國生出克服國土的信心,要跟晉國玩一場大的咯?

國君這是什麽意思?

晉國的戰將都死絕了是吧!?

怎麽每一次國戰都要呂武出征???

他到底是應該感到驕傲,還是應該覺得郁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