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一系列連鎖反應

現在貴族看重的是有多少塊封地,封地的價值怎麽樣,並不是那麽介意封地分得零零散散。

其中,封地的價值最為重要,又區分是個什麽樣的價值。

現在戰爭講的不是“兵者,詭道也”的那一套,封地有沒有戰略價值之類沒被忽視,只不過也沒有多麽的重視。

這樣一來,各個家族看碟下菜一般是首重農耕價值。

像是之前的郤氏,他們有晉國各家貴族中最多能作為農耕區的耕地,土地漸漸被開發出來之後,郤氏沒有任何爭議地成為晉國硬實力最強的家族。

在任何時代,糧食這種資源歷來是越多越好,沒有任何人會嫌棄自家的糧食太多。

而在冷兵器時代,糧食的重要性遠勝其它,一個家族不缺糧為前提,幾乎等同於弱不到哪去;到特殊時期掌握足夠多的糧食,甚至是想要什麽就有什麽。

所以,呂武想拿“溫”地這個產糧區跟趙武換封地,其余人看來會是一件挺傻的事情,沒人會說陰氏在欺負趙氏。

呂武為什麽要換的原因太多。

陰氏已經在“陰”地、“呂”地開發了自產自足能夠自產自足的產糧區,作為飛地的“原”地也是一個不錯的產糧區。

呂武想到更多的是一種對未來的布局,真不是純粹想將封地集中到一塊的理由。

他看到了“楊”地的戰略價值,又想幫趙氏挪個位置。

講一句很難聽的話,某一天陰氏在“新田”通往北邊和東邊的路上修上關隘,道路一卡就能直接讓中樞失去對北邊和東邊的實際控制。

哪怕不修關隘,陰氏大軍前往合適的位置駐紮,一樣能達到切斷交通的事實。

國君或者其余人能不能看出呂武想幹什麽,又或者陰氏是在進行什麽布局?

這個要實際考慮當代人的思維層次。

現在需要築座城、修個邑、建個邦才算是對某塊土地宣示主權,沒有人定居的無人區不作為實際控制的一部分。

更通透的來講,目前疆域劃分跟現代不是那麽一回事,必須是有人控制才算疆域的一部分,其余都算是自由通行區。

諸夏之間的戰爭,一般是兩國約個時間和地點,軍隊抵達之後展開堂堂正正的交鋒。

所以,沒人會堵住哪裏不讓對方過去,更不會去哪個什麽必經之路設伏,導致大家夥對交通路線也就沒那麽在乎。

了解到這些之後,基本上也就能明白呂武的腦回路,到底跟現在的人不一樣在哪了。

某天,呂武跟趙武去謁見國君,將置換封地的事情提出來。

“近日各家置換封地之事頻也。”國君一臉納罕地問道:“為何呀?”

魏氏與解氏置換封地像是引起了什麽連鎖反應,智氏、範氏、韓氏三家也不甘寂寞,連帶其余的中小貴族也進行了一些變動。

各個家族置換封地並不單純是自家的事情,他們總要遷徙人口再重新穩定下來,等於對國家也起到了真真切切的影響。

國君好像沒指望得到答案,問道:“趙氏新得之地,皆置換予陰氏?”

趙武近些年不是一再接收到“遺產”的嗎?

那些“遺產”有一部分從事實上屬於公室,趙武有公室的血脈能夠擁有,置換封地後變成呂武持有就有些不合適了。

關於這個呂武和趙武事先有所準備。

由呂武說道:“陰氏以‘郜’為界,往南盡歸公室。”

國君沉默了一小會,笑著說道:“如此可也。”

那個“郜”在澮水上遊的北邊,向東是一連串的山區,向西被汾水攔住去路。

澮水周邊倒是有平原,只不過那邊並沒有得到多少開發,“城”級別的據點沒有,有少數的一些“邑”和“邦”。

呂武實際上就是暗示自己沒有多大的野心,一點都沒有盯上那些公族的意思,順帶還將爭取一下能到手的土地送給了國君。

他這樣幹很“春秋”。

諸夏各個諸侯國想要達到什麽目標,無法依靠硬實力去爭取,想要得到什麽東西,一般會多多少少賄賂一下周天子。

連周天子都那樣,各國貴族對待自家的國君也就有樣學樣,偏偏屢屢能夠達成目標。

國君問趙武,道:“此後,嬴武更為溫氏,仍為趙氏?”

目前的“氏”不是某塊地的由來,便是子孫以某祖先擔任過的官職為氏。

現在的情況是“趙”地變成呂武的封地,搬家後的趙武主要經營“溫”地,按照習俗前綴可改可不改。

趙武答道:“請君上允我更‘溫’為‘趙’。”

某個地方叫什麽名字當然不是一成不變,主人家願意為前提,再得到相關的允許,封地的名字是能更改的。

國君滿意地點了點頭,說道:“自是可也。望不負乃祖,妥善經營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