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全特麽是新戰法(第2/2頁)

現在的秦軍士兵遭到了曾經晉軍士兵的困擾和驚懼。

秦軍士兵沒見識過能捅的戈矛,防備的是晉軍士兵的勾和啄,結果被猛然間刺上來的矛尖捅穿了胸膛。

為什麽說晉軍士兵遭遇過這樣的困擾與驚懼呢?

主要是楚軍那邊有一部分精銳士兵使用“戟”這種武器,一樣有捅刺這種殺傷效果。

楚國一般是“王卒”裝備“戟”。

而“戟”跟戈矛是兩種兵器。

戟是戈和矛的合成體,它既有直刃又有橫刃,呈“十”字或“蔔”字形,因此戟具有鉤、啄、刺、割等多種用途,其殺傷能力勝過戈和矛。

所以,楚軍的戟並不是單邊或雙邊帶有“月牙”的那種,事實上這種款式的戟只出現在遊戲或演義作品裏面。

宇宙國的棒子將呈“十”字或“蔔”字形的這種武器取了很高大上的名字,稱呼為“龍根戟”。

陰氏的那個“師”是前方有近戰兵在跟秦軍士兵交戰,後方不斷有弓弩手階段性地射箭覆蓋某個區域。

這種打法沒什麽稀奇的地方,卻要對第一“徹”近戰部隊有足夠的信心,要不戰線維持不住,後方擺上的是遠程部隊,戰線崩潰就將面臨全線的崩盤。

呂武當然對自己的部隊擁有信心,采取了相對冒險的布局,也就是讓遠程部隊一再協同推進。

秦軍那一邊沒有遠程部隊一再射箭,全線布置的就是近戰兵種。

原因無外乎是後子針沒有信心能扛住晉軍的推進,哪敢再去戰線前方布置什麽弓箭手。

“得郤氏、欒氏之‘徒’,應用韓氏戰法的陰氏,甚尤如虎添翼。”中行偃如此感慨。

智朔的注意力卻全在陰氏的騎兵身上,幾乎全程觀看到是怎麽將秦軍騎兵給吃掉的。

欒氏和郤氏遭到瓜分,各家或多或少都獲得了一部分的人口。

荀氏和中行氏的聯合體夠大,家族結構基本上固定,得到欒氏和郤氏的人口並不是吸收成為私軍的一部分。

智氏、韓氏、範氏、魏氏……等等一些本來就顯得強大的家族,他們采取了中行偃一般的處置,將那一部分郤氏和欒氏的人口變成勞動力。

也就是說,各家沒有引進郤氏或欒氏的戰法。

“陰氏之馬為何與眾家有異?”智朔在思考的是這個。

他們也就是能看得出戰局是己方優勢,再來是沒有得到指揮局部戰爭的分派,有閑工夫去思考和觀察。

呂武沒給中行偃和智朔分派任務的原因並不顯得復雜。

中行偃是上軍將,自己討要任務是一回事,被指派成了另外一回事。

智朔是智罃的寶貝兒子,上戰場沒人敢保證一定安全,立了功勞是好事,死了肯定算呂武的鍋。

呂武秉承的是兩人不主動要求,絕不去分派任務,甚至他倆執行任務都要時刻看顧,免得朋友當不成反而成了仇人。

所以,陪太子讀書這種事情,歷來最為煩人,幹好了沒功勞,出事了一口鍋從天而降砸腦門上。

“秦軍潰了!”中行偃有點小激動。

智朔將視線轉過去,看到最前方的秦軍陣列線斷成了好幾截,導致相當部分秦軍士兵陷入陰氏士兵的分割包圍之中,後方的秦軍士兵遭到潰敗的同袍擠壓,又馬上被推進中的另一部分晉軍士兵逼上來。

“叔父方才說了甚話?”智朔有些記不清,只依稀記得中行偃講的是陰氏結合了欒氏、郤氏和韓氏的戰法,搞出了新的花樣。

像是在給中行偃的話做注解一般,戰局的發展正在發生新的變化。

有大概一個“旅”的陰氏士兵不再打陣地戰,他們像是波浪一般一浪又一浪地拍擊某個區域的秦軍,前浪拍完就撤,後浪繼續席卷而上。

又有另一個“旅”的陰氏士兵盯上了另一個區域的秦軍,黏上去就是不管不顧地向前擠壓再擠壓,後方的弓弩手專門盯著擠成一團的秦軍士兵一射再射。

結果就是秦軍的第一“徹”崩潰,導致第二“徹”沒來得及做出什麽準備,受到袍澤的沖擊,再被晉軍一連串打擊,瞬間出現了崩盤的趨勢。

呂武關注最多的卻是河床淺灘位置的兩軍交鋒。

在他看來,只要河床淺灘能守住,正面戰場毫無疑問就等著一直沒動的另一個陰氏“師”去收割勝利果實。

現在看的是後子針能不能做到壯士斷腕,舍棄被“咬”住的那一部分秦軍,將能撤的部隊撤回營中,或是調去支援河床淺灘那個局部戰場。

當然,呂武特意讓己方的戰車部隊與騎兵部隊會合,只等著後子針做出選擇,再給予最後的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