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騎兵啊,騎兵!

呂武“陰”地上的城池已經在今年建好。

它是一座長三裏和寬三裏,看上去四四方方的城池。

在城墻的高度上,有一套規格限制下,“陰”城的城墻高度接近七米、厚度四米。

如果能選的話,呂武其實並不想造這麽一座城池。

他會造有曲線的城墻,也就是並非筆直,存在一些棱角,增加城墻上弓箭手可射箭的角度,造成攻方在攻城期間更多的損失。

在建城方面,其實可以借鑒一下西方。

不是說要完全模仿。

西方的城,某種程度來說就是領主的私人城堡,用來保護領主本身的側重更多一些。

東方的城池,主要用途是將包括貴族在內的更多人一塊保護起來。

因為東方和西方建城的出發點並不一樣,導致的是形成兩種理念。

西方人並不是無法建造大城,他們更加注重的是某個區域的防禦價值,比如領主的居住區,導致外圍城墻一般也就四五米高度,再高就不樂意去弄了。

他們會在城內弄出更多的防禦工事,增加一些低矮城墻之類,或是非主觀的讓城內交通變得亂七八糟。

總之,西方城的布局看著會更亂,亂到好像根本沒規劃。

亂有亂的好處,不熟悉地形的敵人進攻速度遭到遏止;熟悉地形的守軍則能層層抵抗,甚至還能依托防禦工事進行反攻。

最重要的是,西方人不會因為外圍城墻失守,心理防線也跟著崩潰。

東方的城池會更加注重城墻,有能力會盡量加高,並且會在城墻上部署足夠的防禦器械。

可是到了城內,東方城幾乎就看不到什麽防禦工事了。

導致的是,一旦東方城的城墻失守,基本上就難以依托防禦工事繼續堅持下去。

這個也是為什麽每次城墻失守,東方城池的守軍會立即崩潰的原因。

畢竟,西方城的規模也就那樣,只有領主以及一幫封臣、近侍、親族,自然還有軍隊,才有資格居住在城堡,普通平民是在城外的小村莊之類。

另外,西方領主其實沒有保護平民的義務或責任。

東方的話,不管是真正封建時代的貴族,還是到帝國時代的官員,保護平民都是責任和義務。

這樣的話,東方城池裏面最多的是哪類人呢?

肯定是平民的數量最多。

當然了,那是以後,春秋時期的諸夏,能居住在城內的人,其實也是經過特別甄選的。

關於這一點,公元前春秋時期的諸夏,倒是跟中世紀的西方一樣。

呂武已經看過相關的數據。

居住在“陰”城的人口約有四千,除開常備的貴族護衛之外,僅是奴仆的數量就占了數百,家臣以及家屬占了少數的一部分,更多的則是不屬於貴族護衛的武士。

平民……也就是屬民,其實是不夠格住在城內的。

“陰”城外圍還有“郭”以及“町”。

屬民被安置在各個“郭”,要不就是周邊的各個農莊。

“町”則是用來安置商戶以及奴隸。

只是“陰”地現在根本沒多少商戶,“町”也就主要用來安置奴隸。

更多的奴隸是在各處農莊。

現在“城”是“城”,“郭”是“郭”,“町”是“町”,絕對不能混為一談。

呂武要見的人在郊外。

這也就導致他們不但要先出“陰”城,還要途徑好幾個“郭”和“町”。

看不到太多沒事可幹的人在遊蕩。

街道之上,孩子與婦孺的身影最多。

他們看到呂武的隊伍經過,大人會將小孩拉到路邊,拉著孩子一起跪在地上參拜。

其實,春秋的貴族不至於驕橫到這份上。

平時屬民看到呂武不用下跪,只需要讓開路,願意就行禮問候,笑嘻嘻看著也行。

奴隸則不一樣。

奴隸不能走貴族會走的道路,不是在幹活看到貴族必須下跪,甚至不能盯著貴族看。

老呂家講究的是將勞動力合理分配工作。

想看到到處都是人,要麽是清晨時分的上工之前,不然就是傍晚下工之後。

其余時候,勞動力都在義務或有償勞動。

出征歸來後,呂武還沒有認真巡視自己的領地。

其余貴族是怎麽建設自己的領地,不關老呂家什麽事。

呂武對建城的要求比較多,注重的是規劃。

這也就導致在老呂家這邊看不到亂七八糟的建築,不管是什麽用途的房屋,必定是排得整整齊齊。

對他來說,整整齊齊遠比其它什麽更重要!

不是什麽強迫症犯了。

是作為一個新興家族,不止要在軍事上有自己的特色,民政上需要將規則顯示在方方面面。

來到郊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