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響遏行雲(歌聲嘹亮)(第2/3頁)

別說,不瞄準目標,真的比瞄準再去射準,他四箭命中了兩箭,射死了一匹拉車的馬,射翻了一名白翟戰車主將。

倒是淩,他的箭法可比呂武準多了,兩箭射死一匹馬,導致翻了另一輛白翟戰車,目前正在射擊距離內的其余白翟戰車。

呂武當然是身穿自己那身金屬套裝。

禦手青和戎右淩也改了甲胄,胸前一塊鐵板,其余的配套則是用的犀牛皮,有很強的防禦力。

另外,呂武射殺拉車戰馬的次數多了,害怕別人也這麽針對他們,給戰馬披上了馬甲具裝。

馬的前額是一塊三角形的鐵板,頸部是疊層的犀牛皮甲,身上則是套上了藤甲。

這樣的結果就是,除了呂武之外,禦手青、戎右淩和拉車的兩匹馬,身上都有插著箭矢,卻是一滴血都沒有流,只是從外表看著中箭了。

而呂武身上之所以沒插著箭,無非就是狄人沒射中皮革部分,骨頭、石頭或木質的箭鏃射在金屬片上,留下一點痕跡就被彈開了。

他們這一兩戰車一路射翻了五輛白翟戰車,隨後沖進了敵人的步兵群裏面,反復地沖撞著前行。

其余友軍的戰車差不多也是一個樣,只是從外表看上去更壯烈一些。

壯烈的原因太過於樸實,只因為他們中箭就會插著,就是穿透力不夠強的關系,只帶來放血的效果。

當呂武等幾輛戰車沖進白翟步兵群的時候,晉軍本陣的戰鼓聲敲得更加急促了。

同時,列陣待命的晉軍將士,他們在上官的引領下,開始吟唱了起來。

是那首《詩經·小雅·出車》。

一時間戰場上響徹了“我出我車,於彼牧矣。自天子所,謂我來矣。召彼仆夫,謂之載矣。王事多難,維其棘矣…………”的吟唱聲。

這首《詩經》其實是列國與胡、蠻、戎、夷交戰時的必備歌曲。

創作背景是周天子召喚分封諸侯與異族交戰的場景。

唱著《詩經·小雅·出車》與敵軍交戰,在春秋是一件十分有逼格的事情,唱得最多的就是一直召集眾小弟與楚國交戰的晉國。

為什麽不唱《詩經·國風·秦風·無衣》呢?

跟秦國的盟友作戰,卻唱起了《詩經·國風·秦風·無衣》會很不對勁?

沒什麽不對勁或尷尬的地方,只是一種感情的表達罷了。

戰國時期,與秦軍作戰的趙軍,不一樣會唱《詩經·國風·秦風·無衣》來表達作戰決心?

另外,呂武開始學習貴族禮儀後有讀《詩經》,知道裏面其實還有另外一首晉國版本的《無衣》。

《詩經·國風·唐風·無衣》

豈曰無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豈曰無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就是“唐風”的“無衣”版本不是戰歌。

戰場之上,已經進入作戰狀態的晉軍士兵,他們聽到了那首《詩經·小雅·出車》立刻狂化了。

俺聽從召喚出征了!

俺要像祖先那般,為了保衛華夏而戰!

俺一定會獲得勝利!

為了證明俺的武勇,你們全去死罷!!!

老呂家的士兵,他們早跟領主戰車脫節。

奔跑在最前排的士兵能夠看到領主的戰車在敵軍那邊橫沖直撞,他們握緊了手裏的兵器,臉色猙獰地看著離得越來越近的敵人。

保持相對整齊的隊形,第一排高喝一聲“嚯!”,他們從小跑中加速,又在加速中腰下盤微微下沉,手裏的武器向前挺出,呐喊“殺!”繼續加速。

晉軍士兵,他們一排又一排進行相同的舉動,再一排排地加速沖鋒,每一次都能伴隨著“嚯”和“殺”的齊聲高喊,猶如大海泛起了波濤,一浪接著一浪向前滾滾而去。

他們的頭頂有尖銳的破空聲傳來,卻沒人擡頭看上一眼。

那是進入到射擊距離的韓氏弓箭手,他們停下來整頓了陣型,也就是組成了箭陣,再由軍官敲著梆子發出指令,向前方進行了箭雨覆蓋戰術。

韓氏弓箭手的射箭平頻率非常快,往往一波箭矢剛射出去不到兩個呼吸,下一波箭雨又被射了出去。

一個箭陣的弓箭手射上七八支箭矢,他們就會在軍官的引領下向後退卻,讓出空間給予其他弓箭手。

這個一點都不奇怪。

射箭其實也是一種體力活,一般射上十來箭,哪怕肌肉和筋還能受得了,體力也有了很大的消耗,不想拉傷肌肉和筋就該先歇一小會。

幾波的箭雨覆蓋下,沖在最前面的白翟士兵被清出了一大片。

晉軍的近戰士兵,他們成為一種橫列的一排又一排,先後沖進了滿是屍體和傷患的戰場,看到了敵軍的傷兵看心情要不要補上一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