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關於建城的暢想(第2/3頁)

一旦家臣蓋了,武士階層要不要也收買一下。

然後,之前不是一直在收集建城的資源嗎?

眼見著平野上出現那麽多的人造土山,有沒有占了該挖下水道的位置。

挖下水道的話,自己作的布局方案靠不靠譜,要不要再詳細地研究一下。

砍伐樹木也多,木頭放著被風吹日曬,會不會損壞。

等等之類的。

虞顯真想不出來,他知道燒灰能增產,就是沒捅破那層‘膜’,問道:“主所言之增肥,何意也?”

“就是……”呂武回過神來,想起了虞顯遲早會辭職走人,改了個話題,說道:“今歲雨季來時,果樹栽種不可延誤。”

虞顯連忙坐正姿勢,答道:“諾!”

現在果樹都是野生。

移植果樹這種事情不是沒人做過,就是不知道規模方面怎麽樣。

晏嬰倒是已經出生,並且在齊國還比較活躍。

只是那個“淮南橘淮北枳”的事情當然還沒有發生,卻證明移種植物這種事情的存在。

“建城之事……”呂武捏了捏自己的鼻梁,說道:“還請為我解惑。”

他心目中的城池,長、寬、左、右至少應該各為八裏。

以現在長度單位,一裏相當於現代的四百米。

他自己算了一下,城池占地面積約是十平方公裏。

這樣的城池於目前不算小了。

秦國現在的都城“雍”,也就是這樣的占地面積。

虞顯知道呂武之前只是個小貴族,不知道一些‘常識’能說得過去,道:“天子之城方九裏,諸侯禮當降殺,則知公七裏,侯伯五裏,子男三裏。”

什麽意思?

也就是說,現在不是想怎麽建城就能建,有禮儀制度的約束。

呂武知道有限制,也知道現在很多國家壓根不按照周制,才會想問。

晉國的很多卿,他們建城就沒講究什麽周制,國君知道了也沒說什麽。

“主為晉下大夫……”虞顯想了想,說道:“可比子男,取三裏之數。”

呂武沒覺得意外。

晉國的卿可以位比列國的國君,一些爵位自然也能有對照。

那些“卿”能打破規則,是他們有那個實力去打破,不代表誰都能夠。

呂武點了點頭,說道:“便三裏。”

那是一個約現代九公頃的面積。

“住三千人都擁擠!”呂武覺得太小了,又問:“只可建一城?”

虞顯被問得很奇怪,說道:“一‘地’一城足以。”

呂武其實是想問,能不能多建幾座城,再將他們連接起來。

現在的城池,其實真不是用來收納太多人的用途。

用比較好理解的方式,城能當作是領主保護自己的城堡,裏面進行駐軍,生活一些比較重視的人才。

屬民則是生活在城池之外的村落(現在村被稱為‘邦’)。

大量的奴隸也會有專門安置他們的地方。

所以了,城池真不是用來收容一名領主治下的所有人。

後面,虞顯搞清楚了呂武的腦回路,一愣一愣地說:“城外可建‘郭’,留有‘町’,不可合閉城墻。”

呂武才是真的腦殼疼。

他的理解中,“郭”不就是城嗎?而“町”是一種商業街道。

這樣一來,虞顯想要表達的意思就非常清楚了。

城池的規模就只能那麽大,卻是能在城外繼續進行建設,就是造城墻的時候不能合閉起來,起到保護效果而已。

這算什麽?

最早的應付形式?

其實是周王室的制度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可是又不能去打破制度,只好靈活一點地來動腦筋。

說白了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唄。

來到亭子的家臣越來越多。

他們沒有太緊要的事情需要匯報,坐下去聽呂武與虞顯探討,怎麽來規劃並建設城池。

要是只能建一個那麽小的城池,下水道之類的工程量肯定會減少,只是外面還能建設街道,肯定也需要下水道。

“主,山間可再起一小城。”宋彬扭身指向了霍太山,接著往下說:“為武城。”

霍太山的山,要說十分陡峭的肯定有,卻也有不少十分平緩的山。

多數家臣贊同了宋彬的建議。

呂武想了想同意下來。

所謂“武城”就是要塞唄?

山裏面可是有老呂家不少的秘密,可以建立要塞來把住要道,不但能守住那些秘密,危急時刻他們撤進山裏,有要塞也能起到阻擋敵軍的作用。

呂武親自去巡查過,裏面其實也有能建設成農耕區和放牧區的地方。

他決定看一看情況,真要在山裏建造要塞,沒誰規定只能建一座。

要塞形成防禦體系,敵軍要是不一一拔除,沒那個膽子入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