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二章合一

弘暉開辦的學校當初招生時, 京中大戶人家都對其抵制不已,甚至不少儒學生更是大放厥詞,覺得弘暉是在異想天開, 居然讓學生學那些下九流的東西, 這些學校肯定開不長久, 但是等到弘暉接了康熙的旨意,開始轟轟烈烈地修起鐵路,甚至連京城城鎮裏都開始鋪起鐵軌時,眾人才逐漸沉默。

就算他們不想承認, 但是也不得不認清現實, 他們學的那些四書五經,對於建造這些工程毫無用處, 儒生們當然不會覺得自己學的那些孔聖先賢的書會是無用的東西,只是如今也肯冷靜下來思考, 本來在弘暉弄出這麽大動靜之前, 就有不少大儒提出經世之學,所學所得都該經世致用才對, 若是學到的東西不能投身到現實生活中,那它們的意義又何在呢?

等到弘暉的學校辦起來, 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思考起來, 他們以往讀的聖賢書,其實不過是用千百年古人所說的話來進行思考, 但是如今弘暉阿哥造出來的很多東西, 是千古年從未有過的, 便是那些孔孟聖賢也壓根不會想到會有這麽大的變化。

原先數月的行程,在有了弘暉阿哥造出來的鐵路後,不過短短幾日就能抵達, 在見識過鐵路的厲害後,就算是嘴皮再利索的儒生也說不出任何反駁之語,這樣的變化,說是千百年來未有的大變革也不為過。他們原先看不上那些匠人,如今也不得不承認這些匠人弄出來的東西確實造福了百姓。而且真論起來,其實鐵路的修建應該屬於墨家機關道,並不是只有儒學才是最精絕的,墨家機關發揮到極致同樣很絕妙,或許弘暉阿哥如今倡導百家齊鳴正是因為如此吧。

而那些留了心眼的人家,特地讓自家的庶子或是旁支進入了弘暉學校的,此刻更是慶幸不已,他們看得可比那些未入仕的書生更遠,眼下這鐵路不過是初通一條,便可見其用途之廣,而大清境內疆土如此廣闊,將來還需大量人才將士來開拓修建,他們讓家中子弟去了弘暉阿哥學校,不僅是為自家子弟鋪了一條路,更是為大清將來的發展培養出一批可用之才。

在反應過來後,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將自家的子弟送往弘暉的學校,而弘暉在不缺生源的情況下,開始變得挑剔起來,將學校裏的各項規章制度都安排起來,凡是不遵守規定的全部都踢了出去,不僅如此,他還暗戳戳地加強對這些學生們的精神培訓,給他們灌輸國家、國民、民族的概念,而這個民族自然不是滿蒙漢之分,他們的商船都已經走去了歐美,胤禎更是帶著軍隊北上西伯利亞,合該讓如今大清的子民都將眼界放寬些。

這大清境內的百姓皆為華民,都是炎黃子弟,凡是受著大清庇護的百姓都是同一個民族,大清以外的地方才是他族。

而弘暉做的這些事情其實動靜都不小,而他不僅沒有偷偷摸摸隱瞞著搞小動作,還大戰旗鼓地辦起報紙。

對於報紙這種書刊,大清的文人初時覺得新鮮,他們一開始拿到手裏時,覺得此物與官府的邸報甚是相似,但是邸報只有那些朝廷官員才能看,而且上面全都是官府政令,但是這報紙就不一樣了,不僅尋常百姓能看得,甚至還能在上面寫文章發表己見。

起初康熙對弘暉弄出的這報紙有些想法,因滿人入關以來,就一直有不少漢人對此頗有異議,尤其是那些讀書人,不管是在先帝時期,還是如今康熙在位的期間,都斬殺過不少寫出悖論之言的文人,而弘暉如今大戰旗鼓弄出這報紙,康熙心裏很是忌憚,若是又有不知死活的家夥在上面寫些大放厥詞的言論,散發出去豈不是讓天下人議論?

但是弘暉卻跑到康熙跟前辯論起來,覺得這報紙辦起來,好處遠比壞處多。

正是因為這天下議論的人多,與其讓那些人憋著在私底下使壞,不會大大方方辦一個報紙,這報紙自然不是給那些人使壞的,而是讓清廷的文化人進行輸出,其實就是一個輿論操控作用,弘暉心裏估摸著,若是朝廷能將這報紙辦得好,就能起到官媒的作用。

由官方媒體來疏導民間輿論,啟發民智,甚至還可以刊登一些政令法文,這不管是對百姓,還是對朝廷官員而言,都是一件好事,如今朝廷不僅有這個財力,又有了鐵路,等報紙興辦起來,甚至可以讓全國內的消息在幾日內就互通有無。

而康熙擔心的那種情況弘暉也考慮過,畢竟“文字獄”三個字可是名不虛傳,自古有不少文人栽在上面,而且弘暉辦報紙也不是為了給那些不安分的分子折騰舞台的,所以民間的投稿肯定是要交給專人審稿,他都想過了,這種工作交給翰林院最合適不過。

翰林院裏的官員全都是正經進士出身,論其學問來那自然是紮實,他們的水平用來審核文章是不成問題,而他們的身份更是應該清楚什麽樣的東西能發表、什麽樣的會引來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