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二十八章 無偵-10高空高速無人偵察機

但如何解決卻是個世界性難題,畢竟航母編隊這東西他不是固定不動的,而是在海上到處東遊西逛的,想要時刻頂住這種大家夥的動向,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外層空間布置一層監視衛星網絡,從而令航母無處遁形,畢竟居高臨下才能看得多、看得遠,不然又如何?

就算是美蘇面對這個問題也是無解的,更何況還是後來居上的中國騰飛?

不沿著這條道路走,難道還能另辟蹊徑?這不是可不可能的問題,簡直就是在做夢!

當時中國騰飛內部也在這個問題上存在很大的分歧,畢竟那是前蘇聯和美國定下的最具可行性的技術路線,沿著繼續走最起碼可靠、穩定且走得通,哪怕成本大一些,但可行性卻很高。

可要是另起爐灶的話,誰敢保證就能一定成功?

當然,有人會說,中國騰飛以往的創新不是挺成功的嘛!

問題是那些個創新都是能從歐美發達國家哪裏找到技術上的源流,也就是說相關的技術路線人家早就有,或者已經實現,中國騰飛只不過實在這條技術路線上填補了自身上的空白或是做得更好。

就比如碳纖維復合材料,中國騰飛沒做出來之前,人家美國、日本就已經做得很成熟了,各種牌號的碳纖維材料就在那兒擺著,中國騰飛只要照著美國和日本趟出的技術路線做下去就行。

還有FCNB-200和FCNB-220兩個系列的民用客機,無論是美國的波音還是歐洲的空客,早就把整體的架構給搭好了,從基礎理論上來說,連不通的航空專業本科生都說得明白,沒啥秘密可言,依舊是照著做就行。

從這個角度來看,說中國騰飛致力於創新是沒錯,因為不創新也不會有這麽大的成就;但要說中國騰飛真的很能創新也不盡然,畢竟很多東西不是中國騰飛自己開創的,而是沿著歐美發達國家早就鋪就好的技術路線義無反顧的走到現在。

真正屬於自己,且能引領世界的技術路線似乎在中國騰飛身上很難找得到。

這便是2000年前後被人長長提到的“制造”和“創造”這兩個根本上的概念。

這麽多年中國騰飛更多的是致力於“制造”,與真正的“創造”還有很大的距離。

正因為如此,驟然拋棄前蘇聯的技術路線,尋找其他的替代方案,不少中國騰飛的內部人士都很擔心自己會不會搞砸。

連內部都如此,就別說外界了,部隊方面的憂慮只會比中國騰飛內部更甚,甚至有部分技術幹部親自登門勸莊建業放棄另起爐灶的想法,直言他們能等,即便再拖個十年二十年,他們也想要個成熟可靠的反艦彈道導彈系統,而不是一款弊端從生,毫無實際意義的樣子貨。

說白了,還是希望中國騰飛堅持前蘇聯的技術路線。

莊建業打心底裏是認可前蘇聯的技術路線的,因為很明顯,前蘇聯的技術路線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可問題是龐大的構建費用和維護費用誰買單?

要知道總部每年雖然在反艦彈道導彈的經費都在漲,可直到21世紀初,每年才達到18億人民幣,就這不到20億人民幣的年度經費還得幾家單位一起分,中國騰飛承擔的任務多,但最多也就能得到總額的三分二。

就這點兒錢,別說研制發射幾百顆衛星了,就是維護這些衛星正常運行的費用都不夠。

除非每年的總經費能漲到80到100億人民幣,否則想都別想。

可問題是,即便國內財政已經大為改善,經費方面照比八、九十年代要充裕許多,也沒辦法每年應付這麽龐大的開支。

沒辦法,誰讓部隊過去二十多年的欠賬實在是太多了。

君不見陸軍的59式坦克還在挑大梁?空軍的七爺還是主力?海軍的空潛快架構還在延續?

想要改變、想要升級,那不是動動嘴就能辦成的,是要真金白銀堆出來的。

面對這麽多的短板和窟窿,每年增加的經費額度根本就不夠,上哪兒還能調撥多余的款項支持超出體量的龐大系統?

至於等的問題就更不用說了,有些事情越往後拖,就越容易變質,一旦量變累加成質變,手裏要是沒有點兒壓箱底的手段,難道真的要眼睜睜看著事態向最壞的方向滑向深淵?

所以類似反艦彈道導彈這種極具價值的戰略/戰役類裝備早形成作戰能力一天,就早一天握住相關事態的主動權。

這可不是莊建業的意見,而是總部研判的真實事態!

所以當莊建業將兩個理由往找上門來的技術幹部們面前一擺,這些技術幹部們就啞火了,沒辦法,無論是經費還是事態他們都解決不了,哪還有什麽好說的。

當然,莊建業的壓力也很大,畢竟是另起爐灶,搞一套自己獨有的技術路線,真要是走不通的話,成本到是其次,關鍵是耽擱部隊形成戰鬥力的時間就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