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九十五章 LYJ-2000防空導彈

正因為如此,DZB-211從立項到研制都進行的極為順利,只不過因為產品定位的原因,國內部隊並沒有批量裝備。

只是作為一個測試型號少量配備,用意評估真實的技戰術性能。

至於藍軍旅……

裝備DZB-211只能說是無奈之舉,因為按照正常情況,藍軍旅是要加入一個第二炮兵的短程導彈發射營的。

從而形成對敵縱深300公裏左右高價值目標的精確打擊能力。

畢竟域外某大國的合成化部隊當中就有這樣的能力,只不過想法雖好,奈何國內的導彈產能不足,連第二炮兵的需求都供給不上,哪還顧得上剛剛組建的藍軍旅。

若是一兩年的話,藍軍旅咬咬牙也就等了,問題是廠家說的明確,最少五年,如果二炮追加訂單,等上個七、八年都是尋常。

這麽長時間藍軍旅哪能等得起,於是便想著找個替代品先應負責,恰在此時從DZB-221空射彈道導彈簡化而來的DZB-211順利定型,藍軍旅一看,這東西不大不小正合適,於是便跟中國騰飛簽署了訂貨協議,采購四輛發射車,16枚DZB-211遠程制導火箭彈,總算是把藍軍旅的這個遠程火力打擊營的架子給支起來了。

當然了,這些事情以鄭權禮的職務是很難知曉的,即便是真的知道,他也不可能在這個時候當著這麽多外軍的觀察員瞎叨叨。

正因為如此,鄭權禮的話題只限於DZB-211的高超的突防能力,低廉的維護成本以及高效的作戰效能上。

聽得一眾觀察員們是雙眼直放光,尤其是那位來自白俄的觀察員就跟喝了三瓶伏特加,終於打開了話匣子的斯拉夫老大爺,絮絮叨叨的問個不停。

這一幕看在巴洛托夫眼裏是一片的驚恐。

要知道包括白俄在內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跟俄國一樣,老舊的“飛毛腿”和“圓點”近程戰術導彈已達到服役的最高年限,急需更新換代。

所以俄國拼死拼活復活“奧卡”導彈,並重新命名伊斯坎德爾並非全然為了應對西方的咄咄逼人,吞下蘇聯那些前加盟共和國近程導彈更新換代的大蛋糕同樣是不可忽視的原因。

搬來在這方面,俄國的優勢是很明顯的,畢竟在這個世界上能生產彈道導彈的國家本就不多,再加上蘇式裝備的特有屬性,俄國堅信近程導彈的這塊肥肉他們算是穩穩的吃下了。

正因為如此,俄國在伊斯坎德爾導彈的要價非常高,低配版的就要112.5萬美元,稍微上點兒档次的價格就漲到150萬美元以上,若是配齊一個齊裝滿員的伊斯坎德爾導彈發射營,林林總總的車輛和設備加在一起,總費用超過5600萬美元。

這個價格別說是經濟並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了,就是老底子厚實的發達國家也不是個小數,要知道這類導彈類武器打一枚少一枚,可不是作戰飛機能夠重復使用,因此日後的彈藥補充同樣不是小數,性價比很不劃算。

這也是為什麽伊斯坎德爾從就是年中期推出後,數年的時間竟然一個訂單都沒撈到的主要原因,性能是不錯,但價格卻讓人望而卻步。

不過俄國人也沒擔心,性價比低就性價比低,反正當今世界又沒有同類產品跟他們競爭,那價格還不是他們要多少就是多少?

啥?

白俄、哈薩克等國準備再等等,那就等唄,反正他們的“飛毛腿”和“圓點”都快報廢了,都是蘇聯體內分出來的兄弟,那家怎麽樣跟誰不知道似的,俄國手裏有伊斯坎德爾,怎麽都耗得起。

哪成想耗來耗去竟然耗出個DZB-211遠程制導火箭彈出來。

75萬美元一枚的價格也就算了,整個制導火箭彈營一共六輛發射車,配12枚DZB-211遠程制導火箭彈,外加24枚備用彈,加上一系列保障車輛和設備一共才3400萬美元。

不但總體價格上照比伊斯坎德爾要便宜2000多萬美元,關鍵是彈藥基數也比伊斯坎德爾要多出3倍。

同樣是六輛發射車組成的伊斯坎德爾作戰營,備用彈只有區區的6枚,與之相比DZB-211光發射車上的彈藥就已經達到伊斯坎德爾營的全部彈藥,這還不算另外24枚遠程制導火箭彈呢。

如此情況下DZB-211火力持續力遠超過伊斯坎德爾,要是再算上機動突防,超過300公裏的射程,伊斯坎德爾耗費俄國傾國之力建立起來的優勢頃刻蕩然無存。

更何況,在操作習慣上,中國的產品也不比俄國的差,畢竟人中國也是當年蘇聯的學生,沿襲很多蘇聯時代的操作習慣,那些蘇聯的加盟共和國適應起來根本不存在障礙。

如此種種疊加在一起,一眾觀察員的選擇便不言而喻了。

然而這一轉變對俄國的打擊卻是巨大的,要知道俄國人可是寄希望於伊斯坎德爾能夠成為武器出口的另一個支柱,以此賺取的外匯能夠支撐起俄國遠程導彈的進一步改進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