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自洽的產業閉環

“中國騰飛……”

其他大領導聞言微微頷首,都覺得這個名字很不錯,不過……

“若是組建這麽一個實體,業務如何界定?”軍內大領導忽然皺眉相問。

此話一出,就連剛才說話的那位坐在最上首的大領導都不禁眯起了眼,至於其他人更是面露沉吟,再次沉默下來。

沒辦法,軍內大領導說的沒錯,如果要組建中國騰飛,業務如何界定?

要知道國企改革,可不是單純的變更體制,強行的諸如所謂的市場經濟這劑發達國家視為解決一切的靈丹妙藥。

若真是信了那幫西方國家的鬼話,北方那頭病懨懨的毛熊就活生生擺在那兒呢。

所以改革的表象可以迎合西方國家,以便順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但根子上還是要壯大自身,實現綜合國力的跨越式發展。

基於這個現實要求,就必須要讓拆分或者組建後的實體既不能偏頗,導致強弱分明,又不能讓彼此重合性過多導致真的競爭加劇導致嚴重內耗。

因此必須把握好一個度,既能讓外界看到一個充滿競爭、有活力的市場經濟體制;但內部又是彼此協作,能夠達成一個完整閉合體的完整產業鏈,從而讓虎視眈眈的外資連見縫插針都做不到。

如果單獨拆分航空工業集團或航天工業集團都沒問題,經過這麽多年的發展,兩大工業集團早就成型彼此協作的閉環,經過精心的選擇和粉飾,即便分家,但在國防科委或國資委的統籌下,航空工業集團和航天工業集團再如何分也改變不了大航空,大航天的本質。

但這種思路放在騰飛集團身上似乎就有些不適用了。

想當年組建騰飛集團時,就是個改革試點,基於此,騰飛集團成為國內僅有的橫跨航空航天兩大業務板塊的企業實體。

可也正因為如此,騰飛集團的業務雖然全部集中在高端領域,但卻頗為駁雜,小到普通的航空玩具模型,大到重型運輸機、戰略轟炸機;從地面的工程機械,到太空上衛星、火箭。

就沒有騰飛集團不涉獵的。

如果以現有的機制,保持騰飛集團如今的規模倒也無所謂,畢竟天然的天花板已經將騰飛集團進一步提升的通道給擋住了。

就算騰飛集團在航空領域獨領風騷,至今造不出一架完整的戰鬥機;就算騰飛集團在航天方面一騎絕塵,到現在一枚能夠打入太空的運載火箭同樣是做不出來。

不是騰飛集團不想做,而是這些東西的審批資質都不在現如今這個國內絕無僅有的會議桌上,這裏不批復,任誰都沒辦法染指這些項目,哪怕騰飛集團在優秀也不行。

可如果從騰飛集團變成中國騰飛的話,那一切就不一樣了。

駁雜的騰飛集團業務必須要進行梳理,最起碼要將業務板塊進行提煉,重新規劃主營業務方向,如此才能避免與另外兩家過分競爭的同時,在私下還能有強有力的合作。

當然,限制騰飛集團的天花板必然也會松綁,戰鬥機和遠程運載火箭不再成為阻礙,但也正因為如此,該如何界定才要更加慎重。

“哦,對了,我記得騰飛集團主導的運-18NB並不是他們一家做的,除了西北航空廠外,其他航空制造廠好像也有參與?”

也不知過了多久,坐在最上首的大領導突然問了一句,一旁的大領導點了點頭:“這方面,總部的老馮清楚。”

說著便看向會議桌外圍的一位列席會議的部委領導:“老馮,你來介紹下具體情況。”

“是!”老馮聞言站起身,如數家珍的介紹道:“正如幾位首長所說,運-18NB並非騰飛集團和西北航空廠兩個航空制造企業合作完成的生產,而是采用了一種全新的產業鏈配套模式,用騰飛集團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兼黨高官莊建業同志的說法,未來航空制造業是個越來越專業化,精密化的新型協作體制,指望一家企業,一個單位通吃全部不現實,於是他便在運-18NB運輸機的制造商推廣了全產業協作的方式,具體情況如下……”

說著,老馮展開筆記本,掃了一眼數月前去西北航空廠和宏通廠調研時,記錄的筆記,略微組織了下語言便再次說道:“騰飛集團星洲飛機制造廠主要承擔機頭、駕駛艙設備、中央翼盒、機翼和機身整流罩,方向舵,發動機托架,前起落架艙門的生產制造。

宏通飛機制造有限公司負責起落架整流罩,貨艙跳板的制造。

西北航空廠主要承擔垂直尾翼,機翼蒙皮,總部機身,機身設備,襟、副翼組件以及30%後機身組件。

成功集團承擔平尾,發動機艙,襟、副翼連接機構,升降舵的生產和制造。

航天第二研究院第二制造廠負責機翼前緣、襟、副翼組件,襟、副翼驅動機構,主起落架艙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