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七章 關鍵設備

眾所周知,美軍的F-14“雄貓”艦載戰鬥機是一款堪稱經典的作戰飛機,最大的特點是變後掠翼的設計。

堪稱七十年代的一個奇跡,因為變後掠翼不僅復雜,而且對整個機體的結構強度要求非常高,稍有差池,機翼在變化過程中的不氣動阻力和載荷下,輕則容易造成機身結構疲勞,整體機體壽命下降;嚴重的很容易導致機體解體,造成事故。

正因為如此,變後掠翼戰鬥機盡管風靡一時,真正能夠將其生產並大規模廣泛應用的,全世界只有兩個半,其中兩個是美國和蘇聯,另外半個則是歐洲。

美國和蘇聯不用說了,從戰鬥機到轟炸機,整整一代的機型全都用上了變後掠翼,歐洲之所以說是半個,因為除了“狂風”戰鬥機外,並沒有形成全系列的變後掠翼機隊。

之所以如此很簡單,歐洲缺乏大型的電子束焊接機,制造不了更大型的,可以承受變後掠翼氣動結構的中央翼盒。

是的,想解決變後掠翼機體結構的關鍵便是整體結構十分強悍的中央翼盒。

一般情況下,要保持整體結構的完整性,應用整體鑄造工藝是最穩妥的,然而在航空器制造領域,特別是先進航空器的制造,每一寸空間都是設計師們的寶貴的財富,或許是個接頭,或需要安裝某個設備,或許是連接某個部位的控制器,總而言之偌大的中央翼盒,設計師們是不可能將其當做空白置之不理的。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鑄造的時候如何最大限度的保留內部所需要的結構和復雜的艙室。

除此之外,飛機所有部位都要做到輕薄,就拿F-14的中央翼盒蒙皮來說,最薄的鈦合金蒙皮只有0.25mm,只相當於一張A4紙的薄厚。

整體鑄造到是省心了,但卻做不出如此極致的程度,勢必需要後期的復雜的機加工處理,但整體鑄造已經成形,再用機加工的話難度大不說,對整體結構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

因此最好的辦法便是分段制造,然後利用焊接將其拼接成為一個整體,形成一體化的整體結構。

電子焊接便在其中起到極為關鍵的作用。

由於電子焊接工藝熱選穩定性好,易控制;能量集中,速度快,焊接變形小,焊縫質量好,以上種種,配合真空環境,可以提高材料的利用率,間接減輕整體結構重量,增加部件的完整性,提高強度,是一種在航空航天領域不可多得的精密焊接工藝。

還是拿F-14來說,其中央翼盒整體長7米,寬0.9米,整個結構由53個鈦合金部件組成,合並在一起一共70條焊縫,全部采用電子束焊接工藝制造,焊接厚度為12到57.2毫米,全部焊縫總長度為55米。

至於效果自不必說,不但照比傳統焊接工藝,采用電子束焊接工藝的F-14的中央翼盒整體結構減輕了273公斤,而且整體強度也十分優異,這從之後F-14的事故中就能看得出來,只要不是特別重大的空情事故,F-14的中央翼盒很少發生整體斷裂的情況。

甚至在一些看似嚴重的事故中,中央翼盒部分還保持完好,回收後稍作處理還能當做備件使用,由此可見F-14的整體中央翼盒是多麽的優異。

如今生產F-14中央翼盒的EJ9型電子束焊機就擺在莊建業等人面前,要說不激動絕對是扯淡,因為這意味著什麽困擾先進輕型運輸平台的5米長,2.3米寬,0.8米高的整體中央翼盒算是有著落了。

要知道能生產F-14那7米長,0.9米寬的中央翼盒部件的EJ9型電子束焊機,整個真空室的長度為7.5米,寬2.8米,高2.5米,空間面積為53.2平方米。

配備45KW和110KW兩款電子束焊接槍,焊接機構為移動式自動焊接,電子束焊接槍被設置在真空室內的龍門吊架上,可沿著長寬高三個方向移動。

屬於七十年代中期先進水平。

是的,即便是F-14同款,依舊不是先進發達國家最前沿的生產裝備,畢竟現在已經八十年代末了,西方發達國家的電子束焊接真空室都已經上百平方米,電子束焊接槍已經由靈活的機械臂所取代,配合高精密的工業控制軟件編寫的數控程序,早已突破長寬高三個方向的簡單運動。

類似復雜的圓周運動,多折角運動,回轉運動都能輕松實現。

其中美國為YF-22構建的全新的真空焊接設備更加變態,不但電子束焊接槍能夠實現多角度運動,而且還可以根據數控程序根據不同部位,部件的不同厚度進行精準調整,自動化程度更高,一體化程度更強,遙遙領先世界。

蘇聯則走向另一個極端那就是各種大,為了生產圖-160戰略轟炸機和“暴風雪”號航天飛機,蘇聯不計成本的在烏拉爾山地區制造了真空室容積為673平方米的超大型電子束焊接機;後來覺得不過癮有造了個1300平米,號稱世界最大的特大型電子束焊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