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磁力電子顯微鏡

『特斯拉』寄生蟲的發現,讓托德在微生物學上有了新的突破,也讓他在實驗室設備上有了新的思路。

實驗室現存的光學顯微鏡是他制作的第二台顯微鏡(第一台送給了特裏斯坦),放大倍數最高為400倍,再配合上『鷹眼』的異能,放大倍數可以達到2500倍。

這個放大倍率的顯微鏡,能夠觀察到細菌和染色體(需要用龍膽紫溶液或醋酸洋紅溶液進行染色),而要想觀察到病毒等更小的物質,光學顯微鏡就無能為力了,必須借助電子顯微鏡來呈現圖像。

因為病毒的整體尺寸一般在30-80納米,如果說僅僅想看到,那麽放大10000倍,就可以肉眼識別到。但如果病毒團聚在一起,就需要繼續放大到5-10萬倍,才能有效觀察到單個病毒。如果要清晰識別病毒形態,那還需要繼續放大10-15萬倍比較好。

而『特斯拉』寄生蟲的發現,正好給了托德制造電子顯微鏡的基礎材料。

像是『透射電槍顯微鏡』和『掃描隧道顯微鏡』,由於制造難度太大,暮西鎮的材料學和工程學技術還沒有達到相應水平,托德不得不將設備制造,定位在最初級也是最簡單的『磁力電子顯微鏡』上。

磁力電子顯微鏡,是電子顯微鏡的最初級產品,它在前世由漢斯·布什於1926年發明。其原理如果用通俗的語言進行描述。首先打造一個軟磁材料(純鐵或低碳鋼)制成的具有內環形間隙的殼子,接著在裏面建立一個電磁線圈。當線圈通電時,電子將沿著線圈做軸線運動,磁感應將慢慢產生。隨著電流加大,磁感應強度得以加強,電磁透鏡聚焦成像的圖案也會越來越清晰。視鏡下的樣本則會被放大,並顯現在目鏡之中。

主要原理就是這樣,至於其它一些配件和理論,如真空泵、擴散泵和真空閥門、抽氣管道、材料切片機,以及光的波粒二重性、洛倫茲力、電磁感應、鋨酸染色理論,這裏就不一一贅述了。

現在談談電鏡的材料,最關鍵的電磁線圈可以用『特斯拉』寄生蟲來替代,但是軟磁材料殼以及電磁透鏡的打造,就需要調集暮西鎮的所有學者、工匠和異種來共同完成了。

托德在檢查了珂賽特的身體,並囑咐她每天根據體內狀況進行適量放電之後,就專門為了磁力電子顯微鏡的制造,在騎士團本部召開了一次技術大會,參會人員有修士喬、尤利西斯、林恩、老艾登和芮契爾。

在經過將近兩個小時的講解後,參會人員竊竊私語一番,給了托德一個讓他崩潰的答案。

『總團長大人,您說的東西我們聽不懂……』

當托德打起精神,再向眾人詢問,哪裏聽不懂之後。

台下的人面面相覷,又給了一個讓他絕望的答案。

『從您說起電和磁,我們就聽不懂了……』

托德將右手重重的拍在臉上,一副生無可戀的模樣。他這時候才想起來,電流這一概念的真正提出,應該是1732年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電磁現象的總結與歸納,應該是19世紀下半葉的麥克斯韋。

現在想用僅僅兩個小時,就讓這些中世紀的人,去學習和理解電磁理論,無異於癡人說夢。

“總團長大人,您說的電和磁,我曾經聽有一個人提起過。”尤利西斯的發言讓心情沉到谷底的托德,看到了一絲曙光。

“快說說,究竟是誰?”

“艾布·本·薩巴赫·肯迪。”

走進騎士團本部的會議室,看見木板上畫著的電磁模型和計算公式時,肯迪的眼睛看上去就像夜晚中發現了獵物的花豹。

激動的阿拔斯學者,指著木板,嘴中冒出了一大串阿拉伯語。

托德皺起眉頭,就電磁原理,用通用語和他聊了起來,越聊越是心驚。

肯迪說他的朋友,曾經提出過相似的理論,只不過沒有這麽完整和嚴謹。這些南方人,曾經將毛皮制品和金屬玻璃放在一起摩擦,產生了可以引燃紙屑的電花。他們甚至還給這種劈啪作響的閃光取了一個阿拉伯語的名字——『raad』,意為閃電。

托德看著滔滔不絕的肯迪,總算想起在前世的中世紀,阿拉伯人好像的確是最早了解閃電本質的族群,他們比其它族群都先認出電的其它來源。在14世紀末15世紀初,他們甚至還曾經寫出了關於電能和磁能分析的著作,可惜在後來的戰爭中失傳。

托德和肯迪聊了差不多整整一個小時,讓前者喜出望外的是,對方關於電能和磁能的理解,雖然有一些錯誤,但更多的是大膽的假設和接近真相的推理。

托德最終成立了一個『磁力電子顯微鏡』的制造小組,肯迪擔任組長,尤利西斯、林恩和學生們作為研究員加入,修士們負責書籍的查找和提供,芮契爾負責制造過程中異能的支持,老艾登則負責制造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