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四十八章 布局天下,謀算姬昌

……

‘黃少宏’揮了揮手,內侍將早已準備好的文案分發下去,文武百官每人一份,這些文案正是用‘紂王’發明的文房四寶,書寫完成的。

其中內容,就是‘黃少宏’今日朝會要處理的第二件大事‘改革官制’!

縱觀華夏歷史,有許多君主、能臣,謀求改革、變法、維新,其中成功者如李悝變法、商鞅變法,不成功的如王安石變法、戊戌維新。

這些改革、變法、維新,不管是否成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會面對整個時代,從上倒下的層層壓力。

當然有壓力是正常的,沒有壓力那不叫改革,叫過家家。

不過在‘黃少宏’看來,他在殷商一朝改革官制,謀求維新,所要面對的壓力應該是最小的,而‘紂王’一朝,今時今日,就是改革最好的時機。

殷商是‘內外服制度’,內服是商王直接統治的王畿地區,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屬國,即由邦伯管轄的地區,如‘西伯侯’、‘東伯侯’這些諸侯統治的地區就是如此。

但在這種制度下,地方與朝廷的關系實際上是很松散的,屬國基本上是各自為政,但朝廷掌控著‘武力’和‘人王’的名分,商王便以這兩點威伏四方。

這也就是說‘黃少宏’想要改革官制,所面對的壓力,全部來自於朝歌統治的王畿地區,其他諸侯的壓力並不大。

而王畿地區,‘紂王’的統治權利是相當集中和嚴密的,這也是《封神演義》中,為什麽‘紂王’想要弄死丞相就能弄死丞相,想要弄死王叔,就弄死王叔的原因。

是以‘黃少宏’以‘紂王’身份,在朝歌改革官制,即便文武大臣都反對,他也可以一言而決,並且一定能夠成功。

當然‘紂王’也不是沒有顧忌之人,比如‘聞太師’!

‘聞太師’不但是截教地仙,還是先王托孤的肱骨老臣,若是其出言反對,再有其他大臣附和,這改革倒是很有可能實行不了。

所以‘黃少宏’才會趁著‘聞太師’北伐討逆,還未還朝的時候,就推行改革,只要改革大勢已成,到時候即便‘聞太師’反對,也木已成舟,為時已晚了。

龍德殿上,一眾武將看得撓頭,這些武者識字的也不過半數,多數人那甲骨文認識他們,他們不認識甲骨文。

便是識得甲骨文的,對於官制的改革,只是看了個懵懵懂懂,具體的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名目是看懂了,可改革有什麽好處有什麽弊端,對自己是好是壞都完全看不明白。

文臣這邊,都是蹙著眉頭,丞相‘商容’、亞相‘比幹’,欽天監監正‘姜尚’基本上都是表情凝重,在分析著改革的利弊得失。

‘黃少宏’拿出的改革方案中,設立軍機處,擇選文武幹臣,入軍機處輔佐人王處理軍務、政務。

軍機處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又設都察院、大理寺、理藩院、翰林院、通政司、欽天監。

六部各司其職,掌管士農工商。

國家政務,都有這些部門負責管理,大事決策,則由各部門大臣上奏折、條陳給軍機處,由軍機處討論之後,給出意見,最後再由人王禦覽朱批。

看到‘軍機處’這個機構,覺得眼熟吧?

不錯,‘黃少宏’借用的就是滿清的官制,因為滿清的官制最大的好處,就是最大程度上加強了中央集權,皇權完全集中於皇帝一人。

‘黃少宏’要在實力恢復之前,就行那逆天之事,想要安安全全的,那就需要捆綁整個人族才有可能。

只是一個人族共主的‘人王’名頭,顯然還不夠,就好像原劇情中的武王伐紂,聖人說紂王你無德,隨便扶持一個就把你幹翻了,結果就是後世人王都斷絕了,從此沒有人王只有‘天子’!

所以‘黃少宏’才會在官制上下手,他不但要人族共主的‘人王’名頭,還有實質性的約束才行。

有一套完成的約束體系,再加上‘人王’的名頭,只要他自己不作死,不昏招叠出,即便有諸侯造反,也達不到那種登高一呼,天下皆從的程度,至多不過疥癬之疾而已。

更何況,‘黃少宏’接下來還有後續手段,會進一步削弱各地諸侯手中的權利的。

‘黃少宏’坐在寶座上,感覺已經過了半個時辰,滿朝文武,應該已經把改革文案都看完了,他居高臨下,環視廟堂:

“朕的意思諸卿家都應該看完了,朕要問,誰贊成,誰反對?”

武成王‘黃飛虎’這段時間,對自己的小舅子人王,極為滿意,這段期間不但聽說大王對其妹妹‘黃妃’百般恩寵,還對整個‘黃家’都恩寵有加。

整個‘黃家’上到‘黃袞’,下到稚童,全都對這位陛下感恩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