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

色楞格斯克那邊的奏報送回京城,使節團沒多耽擱,收拾完東西立刻走人,老毛子全被氣跑了,他們留下來也沒樂子。

接下來劃定國界等事情會有朝廷另外派人處理,他們的任務是和老毛子談判,談完之後就沒他們什麽事兒,這地界兒連個喝小酒兒的地方都沒有,天氣也不好,真不知道太子殿下為什麽想要這些地盤。

單純只是為了氣老毛子?

也不是說不通。

經過這次談判,一行人都深切的認識到談判時語言暢通的重要性,至少在和語言不通的異族人打交道時,他們掌握主動權非常有必要,不然雙方開罵都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麽,那多沒有意思。

康熙將送回來的奏報看完,也覺得語言問題很值得重視,現在大清只和俄羅斯起過沖突,若將來和別的國家打仗,不能全靠傳教士來翻譯。

只看這次的談判就知道,傳教士在那種場合根本靠不住,這次是他們提前有準備,如果他們沒有準備,那些傳教士又真的心懷不軌,條約最終會變成什麽模樣還尚未可知。

京城只有一座俄羅斯文館還不夠,法語拉丁語葡萄牙語等各種語言也得學起來,不如另外開一所專門教授語言的學堂,將俄羅斯文館並入其中,與其他的語言放在一起教學。

大清情況特殊,需要教的不只有西洋各國的語言,漢語滿語蒙語都得教,八旗子弟中有些不靠科舉往上爬的家夥,年紀一大把連漢語都說不利索。

朝堂裏的漢人別管出身如何,能當官的基本都能說一口流利的滿語,京城裏住著的什麽人都有,不會說漢語豈不是讓人笑掉大牙。

漢人為了當官可以學滿語、蒙語,沒道理滿人不能為了當官學漢語,說到底還是小日子過的太舒心,完全沒有鬥志才墮落成現在這般模樣。

想讓驢拉磨還得在驢前頭吊根胡蘿蔔,要讓那些過慣了清閑日子的八旗大爺們動彈起來,可不只是幾根蘿蔔那麽簡單。

康熙琢磨了許久也沒琢磨出什麽辦法,只是下令先從官學選拔能熟練說滿語漢語的孩童,讓那些孩子學洋人的語言,到時不用考科舉也可以入朝為官,之後慢慢學的人就多了。

當然,首先還是得從他和他的阿哥們開始,有皇室中人做榜樣,天下人跟風也能學出個子醜寅卯出來。

皇帝陛下說幹就幹,官學中的動蕩和阿哥們無關,他們汗阿瑪以身作則學習西方語言和他們關系可就大了,這回所有的阿哥,包括已經從上書房畢業的大阿哥,無一幸免,全都加了門外語課。

一時間暢春園怨聲載道,阿哥們碰面後問的再也不是什麽時候出門玩,而是外語學的怎麽樣,今天又記住幾個新詞。

他們只是平平無奇的阿哥,為什麽要經歷這些折磨?

一群阿哥之中,年長的幾位對外語興趣平平,反而是幾個小的學的更快,不算胤祈這個非正常小孩,胤禩和胤禟學的都很好,只看阿哥們的學習情況,康熙就已經能暢享將來全大清都是能說好幾門語言的優秀人才。

他的兒子很聰明,尋常人就算比不過他的兒子,只有阿哥們十分之一的聰慧,只要用心去學,三五年的時間也能學出成績,三五年不行就再來三五年,要是還不行的話,那也別在這上面死磕了。

太子最近也是水深火熱,他沒他們家汗阿瑪那麽旺盛的精力,大清有專攻翻譯方面的人才就行,他們真的沒必要跟著學,學得會還好,學不會那不是丟他們愛新覺羅家的人嗎。

不至於,真的不至於。

太子爺被外語折磨的死去活來,每次聽課都和老大老三老五幾個一起唉聲嘆氣,語言水平沒長進,兄弟情倒是深厚了不少。

都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他這些兄弟長大後什麽性子,幼年時已經能看出端倪,比如胤禩,小小年紀就懂得如何收攬人心,再看胤禟,腰上整天掛著個錢袋,就算這會兒沒地方給他花錢,也經常打開錢袋數他有多少金瓜子。

老八這本事難得,好好培養以後成就肯定不會小,內務府的活兒的確需要長袖善舞,但是和內務府相比,顯然理藩院更適合他。

和自己人勾心鬥角沒意思,去理藩院和洋人打交道才是正經。

傳教士給來給阿哥們上外語課,阿哥們人多也顧不過來,對上性子乖巧的小阿哥還行,對上老大這種脾氣不好還完全不想學的家夥,那是連管都不知道該怎麽管。

往好處想,大阿哥能來就已經很給面子,不要強求他能學下去多少。

上面講課講的開心,下面的悄悄話說的也開心,胤禔聽著洋人的蹩腳漢語聽的難受,索性扭頭和太子聊天,他對外語實在沒興趣,大清沒有讓將軍去談判的規矩,別人學也就算了,他跟著湊什麽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