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章(第2/2頁)

隨著秦國的加入,諸國連橫勢成,一齊攻燕,指責燕國無故滅齊,要退回燕國,重建齊國。葉行遠早料到會是這種結果,也不擔心。

他雖然沒有聖人只手擎天的本事,但是經過十多年準備,在自己的地盤上打守城戰,他可是一點兒都不怵。

畢竟葉行遠和子衍子這種千古第一的守城大佬學習過,也有足夠的實踐經驗,再加上裝備和戰術上的優勢,又怎怕一盤散沙的圍攻。

他竟然是生生以一國之力,在開闊的平原上,堅壁清野,擋住了諸國聯軍,戰勢陷入僵持,聯軍無法前進一步。

“諸國聚眾雖多,不能長戰,入冬之後,必然退去。”葉行遠穩坐釣魚台,還耐心為幼小的燕昭君講解戰事。

諸國雖然都派出了軍隊,連南方的吳越兩國都派了騎兵,但確實不可能長時間作戰,頂多熬過了冬天,他們就得回去。

葉行遠並沒有乘勝追擊的意思,他本來就是想要穩紮穩打,消化掉齊國之後,再圖下一步。他一向有足夠的耐心,尤其這是在聖人的世界之中,他更不能胡來。

各國聯軍占不到便宜,咬牙過了冬之後實在後勤跟不上,只能陸續退軍。

葉行遠也不追擊,仍然保持種田的節奏,如今他占據齊燕大地,背靠青丘國,默默發展,等待平推。

諸國都知道葉行遠的念頭,但他們實在無能阻止,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燕國繼續壯大。

又過五年,燕國準備充足,葉行遠大軍蓄勢待發,聖人這時候卻踏上了燕國的土地。

他是來見葉行遠的。

聖人一至,提心吊膽的連橫諸國心裏燃起了希望,就盼著聖人能夠再如當日維護秩序一般,一舉壓服葉行遠,讓他們得以苟延殘喘。

葉行遠卻知道聖人絕不會是這個目的,他親自迎到城門外十裏,只見聖人帶著高華君等人,手持竹杖,信步而來。

聖人的腰背仍然挺得筆直,雙眸發亮,他雖然在這幾年中周遊列國,馬不停蹄,自嘲“惶惶如喪家之犬”,但他的精氣神卻反而更進一步。

如果說以前他如山嶽般高聳入雲,如海洋般深不可測,那葉行遠這次看到他的時候,卻覺得聖人如天一般,籠罩一切。

葉行遠心中有數,這時候的聖人已經領悟了天機和天命。

他恭恭敬敬的彎腰行禮,“參見老師!老師得悟大道,弟子不勝歡喜。”

聖人大笑,回顧身後諸弟子,又嘆道:“我這般弟子,卻沒有一個如你的資質,若非三千年之遙,我真願你傳我衣缽。”

這話說得就重了,聖人身後的弟子除了高華君之外,還有許多賢弟子日後稱聖的存在。葉行遠雖然覺得自己也不差,但也不敢與這幫人物比資質。

便苦笑道:“弟子只是僥幸前知,怎敢與諸位師兄弟相比?”

他是三千年後來人,熟悉聖人事跡,當然知道他這樣子是悟道了。至於其他這些賢弟子,不管怎麽說也是當局者迷,怎麽可能這麽輕易體悟聖人之道?

聖人點頭道:“不驕不躁,可謂我真弟子也,這二十年來,你春秋可曾讀好了?”

葉行遠恭敬道:“越讀只覺得越深不可測,二十年前曾通讀,如今不過讀鄭伯克段於鄢而已。”

鄭伯克段於鄢是隱王元年事,是春秋頭一卷的內容,還不到全書的百分之一。

聖人弟子們驚訝葉行遠的學習速度之慢,聖人卻頗為滿意,笑道:“讀書能有自得,便是好事。我且問你,燕國厲兵秣馬,意欲何為?”

葉行遠早知有此一問,並不奇怪,淡然開口道:“滅戰國,統一天下。”

眾弟子嘩然,當今尚有周天子,甚為諸侯之相,怎能出此大逆不道之言?有幾個脾氣暴躁的當場便要發作,聖人卻仍然保持平靜。

他問道:“統一天下之後,你又當如何?”

葉行遠胸有成竹道:“書同文,車同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聖人之道,未必就是絕對的真理。但用於終結這亂世,卻最好不過。葉行遠既然走上了這條路,當然不會錯過這些關鍵點。

這是天下大一統的基礎。聖人合掌大笑,良久才對眾弟子道:“天命在彼,如之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