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死後之國(第2/2頁)

葉行遠曾體驗過策論考試的推演幻境,但那畢竟不是真實。高華君陵墓之中這一片奇景卻真真切切,乃是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他也不禁為這神異而嘖嘖稱奇。

李夫人面現黯然之色,四處張望道:“曾在書中讀過,明悟大道之人,借聖人之理而不朽,雖死猶生,獨享其國,誠哉斯言。可惜先祖屍骨無存,連死後安寧都不得……”

以姚德裕的修行,縱然不能飛升天闕為仙官,只要是壽終正寢,死後哀榮亦不可避。他雖不是聖人親傳弟子,或許不能如高華君這般擁有完整的死後之國,但至少也可安眠於地下,有自己的一方凈土。

但他被明正典刑,連屍骨都不得保全,亦無後人祭祀追思之所,只恐已經卷入冥界,成了枉死之鬼。生前記憶渾渾噩噩,就算一點靈光不昧,也不知哪一日才能轉世投胎。李夫人觸景生情,難免引動哀思。

葉行遠默然不語,生死之間有大恐怖,便是聖人也不言死後之事。世間典籍,關於幽冥黃泉的記載也極少,只有許多荒誕不經的傳說,也不知是真是假。

只知冥界終日昏暗,不見日光,凡人死後進入陰司,要受無常指引,判官閻王公斷善惡。視其一生功過,給予判決,或打入十八層地獄受苦,或轉世投胎,不過更多的則是滯留陰間,慢慢被幽冥之氣消磨,徹底不留影蹤。

世人修行,除了為了此世功德,一大半的原因也是為了逃脫生死之恐怖。若生前事跡得享大名,有人供奉信仰,便可封為陰神,不墮陰司。而讀書人秉浩然正氣,受聖人余澤,也可在死後暫避冥界,得長久平安。

至不濟者,大財大族,有後人時時祭祀供奉,便算身在陰間,也可免折磨消亡之苦。

只可惜姚德裕這般一世大儒,最後功虧一簣,這才叫人傷心。

“若我取得聖人靈骨,日後有所成就,必當設法為姚大人翻案祭祀,以求其魂魄歸來。”葉行遠想了想,這事情的源頭還是在姚德裕身上,要是他真得靈骨而有了飛升的機會,那確實得感謝姚德裕。欠了這份因果終究得找補回來,不如主動承諾。

李夫人身子一震,躬身行禮,感激道:“若得如此,公子大恩,我們姚家後人必當結草銜環以報。”

如果有姚德裕這樣的大儒庇佑,姚家斷不至於是現在這種人丁稀薄,隨時要斷子絕孫的模樣。葉行遠要是信守承諾,真得為他們找回姚德裕的魂魄,那姚家或許還有重振之日。

朱凝兒不耐煩道:“不必假惺惺表忠心了,夫人先說如今高華君陵中該如何行事吧?我們該怎麽取得此處的信物?”

她觀察附近地形良久,這就是一個山中小村,無甚特別之處。高華君作為聖人弟子,享數千年功德香火,死後自領之地,便如此平凡?這叫他們如何入手?姚家既然研究了幾百年,總該有所了解。

李夫人苦笑道:“我雖知以五德之寶開啟聖人陵墓,但四大弟子的陵墓也從未有人進入過,安知高華君會安排什麽考驗?不過此君以‘孝’字聞名天下,應當考驗也不離其宗。”

原來她也不明究竟,不過這本在葉行遠意料之中,她要事事都了如指掌,那才顯得奇怪。便道:“既然如此,我們先進村看看,打聽一下情況便是。”

高華君幼時便有臥病求鯉之孝行,後來其母早喪,父親續弦,後母對其刻薄,更時常挑撥他們父子關系。其父愚蒙,經常責打,高華君一直默默忍受。

後來高華君拜入聖人門下,聖人教導其“小杖則受,大杖則走”。他恍然大悟,後來著《孝經》三篇,闡述大義。最終感化其父與後母,圓滿結局。

孝經言語淺白,道理亦暢順,後世作為蒙學讀物之一,葉行遠也曾背過。正如李夫人所說,高華君的題目應該不出“孝”字的範疇,卻不知道會以什麽形式來考核。

帶著這樣的疑問,葉行遠三人走入山中荒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