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三顧茅廬

話說布政使大人身邊的金師爺興沖沖趕到漢江會館,卻吃了一個閉門羹。掌櫃愁眉苦臉的告訴他,說這幾天唐師偃因為不勝其擾,到城外靜覺寺參禪去了,要過幾日才會回來。

“大賢行事,果然是淡泊名利,雲深不知處。”金師爺反而贊了一聲。他也不著惱,似乎早料到是這樣的結果,賞了掌櫃一些銀子,施施然去了。

唐師偃這幾日在省城的高層小圈子裏面引起了好大風波。那篇文章發人深省,仿佛蘊含至理,又對田畝賦稅事務極具指導意義,許多官府中人都有心與唐先生交結。

可惜這唐先生看起來不是初出茅廬的小年輕了,不是兩三句好話一哄,假惺惺擺出禮賢下士的態度,就能讓他死心塌地相隨。

今日唐師偃避而不見,金師爺反而覺得有門。他回了布政使衙門,也不用通報,直接穿入後衙,去見定湖省省布政使潘敬文。

話說朝廷在各省為了權力均衡,設下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指揮使司三個衙門,而布政使司是排名第一位的,地位最重要,尊號藩台,又稱為方伯。

只不過後來為了加強統一管理,三司之上又設立了巡撫,由朝廷派人擔任。但布政使的地位仍然重要,負責全省錢糧民政具體事務,是封疆大吏之下第一人。

定湖省這位潘藩台五旬年紀,精神倒是健朗,鬢邊雖有白發卻不明顯,耳垂極大,頗見福相。此時他正身著便服,戴著老花鏡拿著一篇文章看,見金師爺進來,放下文章,沉聲問道:“如何?”

兩人賓主多年,早有默契,不需多解釋便能明白彼此所想。金師爺搖了搖頭,笑道:“今日未曾見著,說是出城參禪去了,不知何日才回。”

潘藩台蹙眉道:“此人倒是孤傲,莫不是之前已有人招攬成功?”身邊的親信師爺下帖子去見,那本身就表明了布政使的態度,唐師偃不可能不明白,那還避而不見,必有原因。

金師爺笑道:“大人切勿多慮,在這定湖省,除了大人還有誰能用他?依學生看來,不過是文人脾氣而已。當初唐師偃灰溜溜離了江州,這次卷土重來,肯定要找回些面子。”

在金師爺看來,布政使主管一省民政,而唐師偃經濟民生方面揚名立萬,所以想得大用,還是得投靠在潘藩台門下。

從另一個角度說,唐師偃擺出這種高人態度,反而是可以招攬的信號。短短幾日之內,關於唐師偃的底細,金師爺自然已經查得清清楚楚。

此人當初意氣風發,可惜來省城三次赴考,均是名落孫山,而且還被李信為首的省城才子圈排斥,然後怏怏回了漢江。

若說他心中沒有怨氣,那金師爺是死也不信的。他自覺對文人心思的把握極其準確,唐師偃不把這口氣順了,便不會好好做事。

“這個簡單。”潘藩台想了想道:“他無非就是爭一口閑氣罷了,不若找個機會,本官親自拜會於他,足以給他面子了。

只是與他同行那葉行遠卻有些麻煩。文章畢竟是這少年所作,雖然多見老成,非少年所能語,肯定是唐師偃傳授給他的。但這也說明,唐師偃與葉行遠必定關系匪淺……”

釋租這篇文章都知道是葉行遠所作,但此人畢竟年輕,在寫作之前也是自承受唐師偃教誨方得有此文。看了內容之後,絕大部分人都相信他說的是實話。

十六七歲的少年,絕對沒有這麽廣博的見聞閱歷,也不會寫出這樣闡述具體事務然後引發深刻義理的東西,這不是天才可以解釋的。

但葉行遠卻又是被定湖省省官場所不喜的一個尷尬人物,驅周事件剛剛才告一段落,按察使司範僉事灰頭土臉的從歸陽縣回來,聽說就是被這個少年整治的。

而周知縣的妖怪身份被揭破,按察使衙門上上下下都吃了掛落。範僉事被罷官,按察使被降級留用,布政使潘大人也受了牽累,被朝廷下文申斥。

好在看到政敵按察使吃癟降級,潘大人對葉行遠倒是沒什麽太刻骨的記恨,但依照官場慣例忌諱,他也不可能太親近此人。

只是潘大人不明白,唐師偃這等大才,結交什麽人不好,偏要去結交這個少年?

金師爺大笑,又勸說道:“大人不必為此掛心,葉行遠此人詩才驚人,九詩動漢江,在漢江府中推為第一。唐師偃既然原本號稱四大才子之首,與他交好也是正常。大人要親見唐師偃,只避開了葉行遠,不必理他便是。反正省城之中,誰又會亂嚼舌根?”

潘大人一想也是,自己若是親往漢江會館去見唐師偃,大家都知道是禮賢下士紆尊降貴,絕對不會有人說他去故意結交葉行遠,這根本就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