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文章紅了

葉行遠與唐師偃在穆百萬贊助的這場文會上驚鴻一瞥,留下了一篇高深莫測、宛如天書的文章,連續幾日仍在持續發酵。

在場的士子少有精研經濟之學的,看懂的沒有幾人,但是卻並不意味著世人全都看不懂。再說看不懂自然要拿去請教別人,於是起到了一傳十十傳百的效果。

於是乎,這篇看起來莫名其妙的文章,也就莫名其妙的在定湖省省城江州紅了。葉行遠的文章還是比較注重深入淺出,只是略有些龐雜而已,在有心人眼中,只覺得意猶未盡,恨不得抓耳撓腮以求下文。

正如葉行遠所預料的,他的名聲並未流傳在外,倒是唐師偃多了許多神乎其神的傳說。畢竟唐師偃也是知名才子,很多年前在省城也曾紅過,這一次卷土重來,所有人都覺得他是來找回場子的。

小道消息層出不窮,有人裝作很懂內幕的說,“唐師偃當年憤而回鄉,臥薪嘗膽,這六年之後回來,必是要報當年一箭之仇!你們可瞧好了,這桃花文會只是第一炮,後面熱鬧只怕要一直延續到省試!”

這種論調得到很多人的附和,“唐師偃不知道得了什麽奇遇,這卷土重來必定想大有作為。否則在文會上他親自出手即可,何必讓一個小年輕代筆出風頭?這說明唐師偃志向不小,不屑於在文會比試!”

甚至有人說唐師偃在江上遇仙授五色筆,這才豁然開朗,學問大進,這次來省城正是為了出當年的一口氣。

這些話傳到李信耳中,讓他更加憋氣,卻也有些惴惴不安。那日自葉行遠與唐師偃走後,桃花文會勉勉強強開了下去,但只能算草草了事。

之後穆百萬親自開口,點名要了葉行遠寫的那篇文章,至於李信的作品,問都沒問一句。這可不是什麽好兆頭!李信一腔熱情涼了半截,此後就更恨唐師偃。

隨著文章的漸漸流傳,前往會館來拜訪唐師偃的人也越發多了起來,一時間稱得上門庭若市。

不過與他以往的交往對象不同,這次到訪的人物,不再是各路風流才子,而是老於謀算的中年人,甚至大都是官員手下的師爺或幕僚。

他們旁敲側擊,想要從唐師偃嘴裏多撬出一點兒東西來。唐師偃也算是繃得住,次次都含糊對答,滴水不漏,這幾日間沒被人找出什麽紕漏之處,不過也已經苦不堪言。

葉行遠這篇“釋租”,堪稱是微言大義,講的是地租小事情,但去隱含著某種超越常人所想的義理。

唐師偃也看過了好幾遍,甚至不恥下問,反復向葉行遠請教過,隱隱能通其理,這也是他勉強能夠應付那些精細人物的原因。

但要說到文章中蘊含的更深義理,唐師偃還是似懂非懂,要他以這個話題再向外延展,對別人高談闊論,那就萬萬不能了。

所以面對各路來探求真理的好學之士,唐師偃只能擺出架子,裝糊塗應付過去,但天知道還能應付多久。不深談或可敷衍過去,可一旦被人長久追問,只怕總要露出馬腳。

所以唐師偃甜蜜並痛苦著,私下裏也抱怨了幾句:“賢弟!你怎麽寫出這樣刁難人的文章,再如此下去,愚兄可能撐不住了。”

葉行遠同樣蛋疼的很,他也沒想到居然發展到如此程度,果然省城不比府縣,懂行的人就是多。只要稍稍露出一點崢嶸,別人就圍了上來。

現在看來,主要還是因為這篇文章透露出一些新經濟思想,引起了省城中不少實務官吏的興趣。果然國人務實,之前葉行遠寫過的大文章,論過形而上學,論過道德修養,都未曾掀起這麽大的波瀾。

而這一篇論地租之文,其實不過是開了個頭,略微給如今沉悶的財稅之道開了扇窗子。就有目光敏銳之人注意到了,照這個態勢下去,唐師偃被整個省城幕府所重,乃至於聲名動於京中,只怕也是早晚的事。

不過讓葉行遠比較慶幸的是,他一開始就有心理準備,將唐師偃頂在前面,否則的話如今煩不勝煩的可就是自己了。

唐師偃是老牌才子,與省城之中的高層也沒有什麽舊怨,無非是踩踩李信這種層次的人物而已。他出這個名,就算有人眼紅,總不會起別樣的心思。

而葉行遠就不同,他年紀太輕,又在省城官場得罪了人,若還不知收斂招搖過市,說不定就有不測之禍。

“真是奇哉怪也,這篇文章並不像是聖賢之言,為何官場中人紛紛驚動?”唐師偃不太明白其中門道,不由得嘀咕了幾聲。

葉行遠笑了笑,沒有過多解釋,因為對唐師偃根本解釋不清。這篇文章其實是在探討一種新的經濟模式,不再考慮地主與佃農的對立,而是將地租放入市場考量,對官府吏員來說,這就是一種新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