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破紀錄!(第2/2頁)

沈林現在是華語電影領軍人物,與他交好意味著與中國市場交好。

……

原時空,這一屆戛納沒怎麽宣傳,網友們了解更多的是範兵兵的仙鶴裝……

因為很多專家說什麽‘在法國文化中,仙鶴被視為惡鳥,更是愚蠢和淫蕩的象征’……

這尼瑪純粹沒事找事!

事實上,法國人也都喜歡仙鶴,甚至認為如果在夢中見到仙鶴,就預示著會見到親切的人,並將有幸福的事發生。

單就語言文化而言,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偏惡。

作為我國象征的國寶大熊貓,是眾多法西斯國家所不待見的動物,難道有人會因此跳出來說大熊貓在別人的文化裏是不好的意義,它就不配出現在代表國家的公共場合?

為什麽針對範小胖?

還是因為沒作品唄,而且這身打板確實讓人驚艷……

大家還是願意看人出糗……

多好的新聞啊,精心準備了一年,結果成了國恥!

當然,也跟華語片失落有關系——沒得討論,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到範小胖身上。

今年不一樣,《燃燒》首場放映,通稿已經發往國內……

各種吹噓——時光傳媒買斷了《燃燒》的國內版權,想運作上映。

其實,從國際地位來說,現在的歐洲三大電影節,也是江河日下。

奧斯卡,那才是真的如日中天。

有人說什麽,從電影藝術來看,歐洲三大電影節的含金量高於奧斯卡,因為更加開放和客觀,奧斯卡不算國際性的電影節,它建立的初衷是激勵美國電影工業而不是電影藝術。

可是,你要問所有的導演、影帝、影後,更願意拿奧斯卡還是歐洲三大?

我想沒有人會選後者!

就算如此,歐洲三大電影節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尤其是在電影藝術上的批評權,也比咱們國內高了不知道多少!

經常是這樣,你的電影拍的好不好,你自己的國家說了不算,就算都說好,到了國際上,人家也不承認,你必須跑過來,找人家歐洲的大師們看一看,認可了,你才能在國際上叫得響名號!

這個挺悲哀的!

但卻是事實,老謀子、吟詩小達人怎麽混出來的?

都是現在歐洲揚了一波名啊!

沈林也一樣,戛納獲獎之後,大家才認可他……

但誰也沒想到《燃燒》會這麽離譜——場刊打分直接破了記錄!

3.8分!

……

“《燃燒》讓戛納Burning了!”

“《燃燒》,戛納場刊最高分!”

“《燃燒》創戛納電影節場刊評分新紀錄!”

第二天,微博已經瘋了,到處都是《燃燒》……

時光視頻的沈林戛納專訪,點擊量迅速攀升到了2000萬人次……

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戛納場刊是什麽東西,但創紀錄,還是沈林的電影,就夠了!

“我是看了村上春樹的《燒倉房》得到的靈感,同時也對很多年輕人的憤怒有共情。”

“為什麽選擇美國作為故事背景……其實跟尺度關系不大,最主要還是因為我們國家蒸蒸日上,階級壁壘並沒有想象中那麽嚴苛,但是美國就不一樣了,底層是真的底層,富人也是真正的富人!”

“場刊打分意味著媒體好感度,能不能拿獎還要看評委的想法……去年的《又一年》也是場刊最高分,最終一獎未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