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侍郎(第2/3頁)

朱勛道:“不對勁!胡人的騷擾變多了,或許是在試探,試探完了就該打了。”這基本上就是中樞的判斷了。

皇帝問道:“打起來趁手嗎?”

“比汪鬥他們硬些,而且不散亂,看來是有些經驗。要麽是頭先的老兵,要麽……他們這幾年也在內鬥,內亂裏練出來的。他們的士卒幾乎沒有鎧甲,但是騎術精湛,這也是應有之義。打也能打贏,就是很麻煩。”

“那就不太好應付了。”朱勛說。

皇帝道:“你的奏報我都看完了,九月最後一封之後,還有別的戰事發生嗎?”

“沒有。”

皇帝又問公孫佳此行之見聞,以及她都做了什麽。

公孫佳也給了他一個簡要的概述——她在巡查的過程中給有矛盾的將領調解了一下,順手讓他們互相通個氣,建起了兩道半的防線(也可以說是攻守同盟)。

地圖前,公孫佳指出了兩處大的山脈間的缺口:“往前數五百年,南下不是走這兒,就是走那兒,沒有第三條路。沒有陛下的旨意,臣不敢擅專,只好提醒他們在這附近的人多多聯絡、互通有無,修好烽燧,約定好救援的信號、路線。”

另外所謂半道防線就比較松散,落在這兩處的後面,算是個預備方案。

這也不是公孫佳的獨創,前代眼神不太瘸的名將都能看出來,難得的是公孫佳把它整出個模樣來了。

皇帝非常滿意,道:“很好。司徒、司空、太尉,你們會同征北與諸將,做好防備。也差不多了,就在這幾年。豺狼之性,他們只要有余力,必然會犯邊的。現在看來,他們恢復得差不多了。”

三人都答應了,皇帝又對一直不說話的霍雲蔚說:“你來擬詔。”給公孫佳從宗正寺少卿挪到了兵部去做侍郎。

兵部尚書現在是缺的,亦即,如今兵部只有公孫佳與朱勛的另一個兒子朱雄兩個侍郎。兵部的權力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因為開國之初,各種功臣滿天飛,頭上還有一個太尉鐘祥,等閑兵部尚書也壓不住這些鬼神,幹脆就成了一個掌管常備武官之銓擇、任用和兵籍、軍機、軍令之類事務的地方——開國的勛貴武官,兵部還沒法管。

所以這個兵部尚書,有他沒有他,起初作用並不大,空著不填也沒啥。

待到功臣逐漸凋零的現在,兵部漸漸顯出比較重要了。起先,公孫佳她三舅還在兵部呆過,現在全家丁憂,不提也罷。

皇帝下詔之前早有所權衡,公孫佳的長處就不是親自上陣,雖然上陣硬扛也行,但不是這麽個用法的。她的長處還在於統籌,在平日、在後勤、總之,在一切親自砍人之外的事情上。則讓她到兵部去歷練歷練就非常合適了。

再者,她到兵部,可以彌補一下皇帝因年高精力不濟對將校武官的安排。由少卿而侍郎,看似平調,對公孫佳而言還是栽培。且兵部再不如何,只要“掌銓選”,它權力就是有的。

皇帝又故技重施,盯著趙司徒等人畫了押,這事就定下來了。

皇帝道:“好了,都散了吧,藥王呐,跟我走吧,去中宮,你外婆怕是已經在那裏了。”

公孫佳哼唧了一聲。

皇帝道:“你哼什麽?”

“想起來普賢奴說的笑話了。”

“哦?”

“他一個同學,在學裏人模人樣的,跟同學正在外頭吃酒,叫他阿婆路過看到了,見他臉上通紅,心肝寶貝兒叫了一通,還叫人拿了乳酪蜜水來喂他。從此此君絕跡江湖,再也不肯與人鬼混了。”

皇帝大笑了起來:“咱們去吃茶,行了吧?普賢奴是你那個外甥?”

“是啊,有點憨。”

“憨點好。”

皇帝擺著手命眾人退下,自己與公孫佳慢慢去皇後那裏。太子、燕王對望了一眼,又別開眼去,雙雙跟了上去。

~~~~~~~~~~~~

追上皇帝非常的容易。

皇帝與公孫佳走得都很慢,兩人仿佛是兩個同齡人,步子的緩慢程度都差不多,一人一根手杖。說的話題也相當的同齡,他們在講養生。皇帝說自己睡眠不太好,公孫佳說自己時不時病一場,也睡不大穩。互相交流了一下滋補的配方,最後說到了神佛身上——都對壽命有所擔憂。

聽得太子和燕王面面相覷——這是個什麽聊天法?

唯一新鮮的是皇帝問公孫佳:“元錚也跟著回來了?”

“是,我把薛憑留下了,元錚還是跟著我再看一看、練一練的好,他是個好苗子,放出去自己長未必長不好,沒人管容易走彎路,浪費了。”

這便是抱個大腿的好處了,大腿們之間會有交流,隨時就能給你推上去。混朝廷的,絕大多數混得好的,都要有這樣的門路,沒有門路的,即使自己強悍,也要多費不少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