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機會(第2/3頁)

公孫佳道:“都坐!有件事要你們群策群力。”

她已決定了要出征,大略也定了下來,她就是居中主持、協調各方關系,直接領兵上陣的還是要靠這些人。剛才她看了一眼軍報,鬧事的地方不大不小,匪類藏進幾府交界的山裏,機動靈活,影響到了幾府。

公孫佳需要讓這些有經驗的人給她確定一下大致需要多少人,幹這個事,薛維、單良等跟過公孫昂的人甚至比鐘保國要更在行。因為公孫昂主要幹兩件事:一、境內剿匪,二、邊境與胡人對杠。鐘保國是打天下的時候出戰更多些。

阿姜張張口,又咽了下去,是榮校尉說出了阿姜想說的話,榮校尉說:“您千金之軀,為何要涉險?若是定策,廟堂之上就夠了。”

薛維道:“那如何能與殺敵比功?”

單良道:“老薛這說的也有道理。何況,咱們要在軍中有自己人,不能總把自己人送到別人手底下出傻力氣。如今安國公出征得也少了,鐘駙馬也是,將人給了別人,誰會珍惜?不用幾年就該耗光了。”

公孫佳則說:“阿榮,自阿爹過世,有多少算計沖著我來?只有染血的雙手才能阻斷一切陰謀,必須是我的手染上血,才能震退宵小,我也才能有力氣與死敵對陣。”

榮校尉道:“紀氏?對付他們,朝堂之上足矣!他們已見棄於天子!”

“世人看司空和外公之爭是權勢之爭,怕他們倆的人怕的是太尉、司空的名頭,卻忘了這頭銜是因何而來。十多年了,他們太久沒有殺人了,人們忘了他們身上的血腥味。外公不能視事了,司空可還康健得很。當朝再沒有另一個臣子有外公的血腥味了。我多少得讓自己沾點味兒。”

單良也是支持公孫佳出征的,他對榮校尉道:“我知道你擔心什麽,君侯的身體確實不能上陣殺敵,可你別忘了,有些事情不是你不想就不會發生的。現在吃些苦頭,是免得以後受苦。你也不想想,烈侯留下的部將被欺負得有多慘!再這麽下去,君侯就要沒有倚仗了。咱們也甭說那些虛的人,手裏有兵,將士聽你的,你才配說話!君侯現在倚仗的是陛下,陛下已老。且陛下看重君侯,好有一半兒是因為烈侯遺澤。遺澤從何而來?從來軍功最重!日後相爭,你出一張嘴,別人出一把刀!手上無兵,李銘的昨天,就是你的明天了!”

榮校尉道:“君侯還年輕,恐怕也爭不過紀宸。”

公孫佳笑了:“他稱病不朝,已然敗了。”武人只是一柄刀,持刀人永遠只有一個。

單良也笑了:“跟陛下撒嬌,以為自己是個什麽樣的美人兒嗎?”

公孫佳道:“美人也不行。江山面前,美人不值錢的。”用武將最重的是什麽?不是勇武,是“安全”,得能讓上位者放心,相信這把刀不會劃傷自己。公孫佳能說動皇帝,將幾乎不可能的事情變做可能,就是抓住了這一點。自己或許不是最能打的,但是公孫家的忠心一定是能夠讓皇帝放心的。更重要的是,紀氏太不讓皇帝放心了。

皇帝肯定能找到一個同樣能平叛也同樣忠心的人,比如鐘氏、朱氏,但是,他們的年齡與眼光,公孫佳敢說都不如自己。她心裏有數,如果鐘家有跟鐘源差不多的第二個人,鐘祥都不至於把她也給算個人頭去栽培。賀州勛貴裏有一個跟她差不離的人,趙家也用不著把她親娘娶進門。

鐘、趙能看到的事,皇帝也能看到,她只要把一切擺出來,就有八、九分的把握拿下這一局。

出征不需要懷疑了,剩下的就是大略。公孫佳先說了自己的計劃,先把各州的控制,最後才是圍剿,更側重於大局、整體協調,以及安撫百姓。

單良道:“不錯,烈侯征剿多年,悍匪早沒了。能再起烽煙,必是有人傷害百姓了。追責可以等平叛之後,行軍之時咱們自己得留神不能犯同樣的錯。”

然後是對著地圖指指點點,何處隘口是重要的地方一定要扼守,何處山頭也很重要,但是被占據了,一定要奪回來。公孫佳道:“地方官府我來協調,你們管進兵的事。”

待議定,幾人才散去,就等次日公孫佳到朝上最後爭下出征的機會。

~~~~~~~~~~~~

次日,公孫佳上朝的時候,注意到朝上好些個人都到了。她是屬於請假請得多的,除了她之外還有幾個人也經常請假,這時候也都到了。

皇帝果然提到了出征人選的事。呂宏就提名紀宸,說紀宸雖然病著,但仍可勉力而行。趙司翰就說,紀宸為國操勞,這樣的小事就不要用到他了,讓他歇著吧,反正朝廷又不是沒有人了。

公孫佳應更而出,請命出征。

別人也就算了,她一說話,鐘保國跳了起來:“啥?你?你行嗎?你站回去,我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