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評價(第2/3頁)

太子道:“她怎麽會沒有依靠?我們不都是她的依靠嗎?抓什麽不好?抓根稻草!”

鐘源道:“陛下與您怎麽會是稻草呢?”

太子更驚奇了:“什麽?依靠我們?那她跟燕王家糾纏不清做甚?”

鐘源一臉的無奈,說:“多少沾點交情,怎麽一刀兩斷?那豈不招人議論?她一個孤女可怎麽扛得住呢?再說了,”他湊近了,對太子說,“阿爹,您想,陛下現在會認為自己的兒子、孫子是個惡人嗎?他們既不是惡人,那有誰瞧陛下的兒孫不起,對他閉門不納,豈不要招陛下厭惡?”

又來了,又是這個——皇帝不覺得燕王不好!太子理智上知道這句話是對的,每每聽到了就堵得慌。

鐘源跟他解釋完了,又再三保證,他們一定是站在太子這一邊的——只要別讓紀家太張狂。鐘源還很好心地提醒太子,樂平侯又在整理推薦名單了,他的人要上去,除了朝廷多設冗官,就只有將別人擠下來這一個辦法了。這又是要得罪人的。

太子問他怎麽知道的,鐘源道:“樂平侯家,宴會開得大,士人以登門為榮。書生輕狂,吃醉了胡說八道了一些,不少人都知道了。”

太子得到了消息之後,費力與趙司徒等人做了數次溝通,才將這些人暫時穩了下來。

既然已經經過了這麽一番洗禮,太子妃再提燕王世子的事情,已經不能讓太子動容了。

~~~~~~~~~~~~~

不過,皇帝又召了公孫佳,太子還是很關心的。他不認為是為了什麽章晃與公孫佳的破事,更重要的應該還是戰事。紀氏有東山再起之勢,也是因為戰事。燕王重新得勢,也是因為戰事。

當活人都顯得無用的時候,就想起死人的好來了。何況公孫昂留下的東西確實有點門道,而公孫佳也沒有辜負她的出身,整理出來的文档、圖冊都很實用。此時召見,應該是為了正事。

太子將書一扣:“來人!備輦!”他要去見皇帝。

太子所猜並不錯,皇帝召公孫佳還真是為了公孫昂留下來的東西。皇帝除了一開始起兵那幾年過得不大好,後來是越過越順的。與胡人的戰爭,擱在他起兵初期,能打成這樣已經不錯了。但是他前有鐘祥、後有公孫昂,打得太順,突然之間沒了“勢如破竹”這樣的好消息,讓他很不適應。

今天,刺激他的消息是——給燕王準備的老將又病死了。他一邊下了旨,命有司協助處理喪事,一邊思考換新的副將。越想越難過,又想起公孫昂來了。想到公孫昂,又想起前兩天有人向他暗示:燕王家有奇怪的舉動。

進言的是一個老禦史,名氣不大,歲數不小,卻是從前朝一直活到現在的。因年齡與皇帝相近,皇帝近來身邊同齡人越來越少,也有些與這種年齡的人聊天的需求。皇帝向來是個有親和力的人,老禦史近來與皇帝聊天聊得多了,心中不免親近。

一親近,就跨過了一條界限——他向皇帝說起了燕王。對皇帝說:“陛下若要江山穩固,就不該給皇子太重的兵權,這樣會養大他們的胃口,覬覦東宮的。哪怕是民間,弟兄還要爭產,燕王並不安份。前幾年不必太擔憂,是因為烈侯還在,他能鎮得住,如今烈侯也薨了,軍中沒有這樣有份量的人。太尉也已老了。”

皇帝當時就冷了臉,他當然不會認為自己兒孫有問題!不過老禦史說的話雖不中聽,他也沒有發脾氣。他老了,最關心的就是江山的延續,他需要將隱患盡量的消除。

索性將公孫佳也召了來。

於是便有了見面時的對話。公孫佳一答完,皇帝就放心了。皇帝的心裏,自己的孩子當然是好的,公孫佳也立場明確,則老禦史擔心的事就不存在了。章晃也沒有想如何如何將公孫昂的勢力給接手,行了。

皇帝收了圖冊之類,又問公孫佳:“這些都是你親自整理的?你都看得明白?”公孫佳也都答了。

皇帝將她打量了一下,忽然問道:“我的安排,你怎麽看?”

公孫佳本已知道皇帝的安排,此時還要請示:“陛下是什麽安排?”

待皇帝講了他的那個“Y”陣型之後,公孫佳猶豫了一下,說:“臣不知兵事,只看得出來是很穩妥的。但是……”

“嗯?”

“燕王居中,恐怕統禦不了前出的兩路大軍,他威望不夠鎮不住老將也鎮不住貴戚,頂多是不會被他們壓制。不過這樣也差不多夠用了。這兩路前出的大軍,他們配合不起來,沒磨合過,恐怕沒默契。也就是各自為戰吧,強要配合怕會出岔子。”說著,她也是一聲嘆息。要是她爹還活著,這些問題都不存在,那是多麽的妥當啊。

皇帝認真地看著她,問道:“你看紀宸與朱羆,他們的戰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