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第5/7頁)

哪知道,人家一轉眼,又位列一品大員,負責皇家禁軍的統領。

這上哪兒說理去?

康熙此舉就是要讓朝中大臣,看到他對太子的重視。

因為太子已經虛歲十三,就在上個月,翰林院掌院兼上書房總師傅李光地上奏康熙,皇太子的《四書》、《五經》已全部讀完,並且深通義旨,是時候可以出閣講學。

康熙再次啟用索額圖的同時,也命禮部和負責皇太子事宜的詹事府詳細查閱一下歷代典籍,選擇一個良辰吉日,舉行皇太子出閣讀書的典禮。

太子聽到汗阿瑪再次任用索額圖的時候,說不上來是什麽心情。

如果換做兩年前的他,會為了索額圖被革職而惶恐不安,現在的他卻並不會因為索額圖再次被任用而歡呼雀躍。

所有人的命運說到底其實都掌握在皇父一人手裏而已。

他雖貴為皇太子,可國之儲君在真正的國之君主面前,終究不過是臣子而已。

他是唯一的嫡子,是皇父親自冊封並已親自培養的皇太子,已經比其他兄弟更受皇父恩寵。

說到底,生在帝王家,他們不過是鞏固皇權的工具,就不要想太多啦。

說起來,這個覺悟,還是他從胤祐那個小團子身上領悟到的。

除了嬌生慣養他簡直不像個深宮裏長大的孩子。

對誰都一片赤誠,溫柔以待。從不刻意討好誰,但人人都喜歡他。

他對權利一無所知,甚至不願讀書,每天都那麽開開心心,無憂無慮。

如果可以,太子真想永遠守護弟弟的這份童真。

胤祐並不知道太子哥哥對他愛得如此深沉,他只知道這段時間太子哥哥好像很緊張,每天讀書的時間越來越長,除了吃飯,他就一直在書房裏,看書、背書……

胤祐每次去找他,兄弟倆都說不了幾句話,太子就讓他去別處玩耍,自己要溫書了。

太子沒想到,小團子還有點逆反心理,愈是讓他去別處玩耍,他愈是不肯去,最後甚至自己拿了書本過來,坐在太子對面,和他一起看起書來。

而索額圖剛被康熙再次任用不久,朝中又有人回來了。

這人就是太子曾經的師傅張英。

此人是康熙六年的進士,當時的大學士李霨看到他的答卷激賞不已,大贊他有國士之風,改為翰林院庶吉士。

康熙十二年的時候讓翰林院推舉文臣入值南書房講論經史,當時的翰林院掌院推薦了包括李光地在內的四個人,康熙欽點了張英。

後來隨著太子出生和長大,張英還擔任過他的師傅。

在康熙二十年的時候,張英父親去世,回鄉丁憂。這一走就是五年,直到現在才回來。

他的大兒子張廷瓚是康熙十八年的進士,現在就在翰林院任侍侍讀學士,平時也會給皇子們授課。

這日,康熙正好在上書房檢查皇子們的功課。

小的這幾個也開始學習《論語》,他隨意翻了翻前面學過的內容,讓六阿哥胤祚出來背一段。

胤祚雖然背得磕磕巴巴,但也勉強背了出來。然而汗阿瑪還不肯放過他,還要讓他把這段內容的大致意思復述一遍。

這就有點為難六阿哥了,好幾個詞的意思,說的都不是很準確。

胤祐就站在他的旁邊,趁著阿瑪低頭翻書的空當,小聲提醒他:“罔就是迷惑,迷惑的意思。”

康熙擡起頭來,等了旁邊那個小的一眼,問胤祚:“思而不學則殆,其中‘殆’作何解?”

“是……是……”

胤祚支支吾吾答不出來,胤祐小心翼翼的伸出手,從後面拽了拽他的袖子,正要開口提示他,阿瑪一個淩厲的眼神丟過來,嚇得小家夥立刻把嘴閉上。

老父親把書一合,“哐當”一聲丟在桌上,讓六阿哥把這一段抄寫一百二十遍。

胤祚聽到一百二十遍整個人都有點懵,這得抄到什麽時候。

正在此時,有近侍來報,此前皇上傳張英和他的三個兒子面聖,人已經在外面候著了。

康熙聽說張英兩個小兒子張廷玉和張廷璐讀書也很厲害,便讓他帶著三個兒子一起前來面聖,也好讓這些皇子們開開眼界。

張英的二兒子張廷玉和大阿哥同年,今年虛歲十五。但胤祐看起來覺得他跟自己的大哥簡直就是兩個風格。

張英的大兒子張廷瓚一直在翰林院為官,胤祐雖然沒有聽過他授課,但也覺得他看起來有些迂腐。

而張廷璐此時只有十一歲,看起來有點小,胤祐對他不感興趣。

他的目光一直盯著張廷玉,只對這個人感興趣。

正好剛才講到《論語》,康熙便讓張廷玉給諸位皇子講了一段。

他年紀雖小,但學問卻是極好的,一字一句娓娓道來,時常引經據典,不但講出了詞句的大意,還能引申出文章背後的儒家思想,聽得康熙頻頻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