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7章 世界的改變

南京距離君士坦丁堡有多遠?

遠到兩座城市甚至兩個國家之間,在過去的幾千年之中從來沒有過任何直接溝通。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之中,無論是羅馬帝國,還是同時代的中原王朝,亦或是大明與奧斯曼之間,幾乎沒有什麽正式的官方交流,即便是雙方都知曉對方的存在,甚至知曉對方的強大。

這是中原王朝特有的傲慢嗎?

當然不是,而是因為漫長的距離限制了彼此之間的交流。國與國之間如此,那麽大明呢?

對於一心想要建立一個龐大的“日不落帝國”的朱國強而言,他深知建立帝國容易,可是維持帝國卻是困難的,尤其是想要維持帝國的遙遠邊疆更是如此。

“怡銘,你知西域在那嗎?”

在火車通過潼關的時候,朱國強笑看著坐在一旁,有點兒像是小大人似的皇太孫。皇太子和域遠征奧斯曼之後,身為太孫的朱怡銘理所當然的開始在皇帝身邊學習。

“西域是我漢唐故土,亦是我大明必得之地!”

朱怡銘認真的回答道。

“那麽怡銘,你可知道為什麽只有漢唐與西域實施了統治?”

“因為我中原歷朝歷代強不過漢唐,西域位於邊陲,遠離中原,歷朝歷代即便是有心,受限於國力也是鞭長莫及。國力強則歸我,國力弱則失之”

“國力強則歸我,國力弱則失之……”

朱國強點點頭說道。

“西域雖然是我漢唐故土,可算起來,即便是漢唐數百年江山,有效統治西域恐怕尚不足兩百年,其實時間不是遊離中原,就是居心叵測意圖自立,之所以如此歸根結底,還是繞不開四個大字——鞭長莫及!”

長嘆一聲,朱國強又說道。

“從長安到西域,足足數千裏,如果西域有變,待內地得知時,恐怕已經過去數月,國力強盛時,可以出兵遠征平定,但國力衰退呢?又如何確保國土不失?”

聽著爺爺的問題,朱怡銘答道。

“屯兵墾殖,移民實邊,大修鐵路。”

雖然朱怡銘才七歲,可是皇家的教育卻讓他比同齡的孩子知道的更多,而屯兵墾殖、移民實邊更是大明鞏固邊疆的基本國策,即便是直到現在,大明各地官廳仍然實施著嚴格的禁止乞討法。一旦發現有人乞討,緹騎就會立即將其扣押,然後流放到邊域實邊。對於犯罪的百姓,也是以流放代替刑罰,說白了推行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為了“實邊”,為了移民。

移民實邊是國策。

“確實,”

點點頭,朱國強說道。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移民實邊,就是為了讓邊域變成與內地無異的行省,就像高皇帝以數十萬軍民駐屯雲南一樣,自此之後,雲南才成為我中華之地,說一千道一萬,四夷再怎麽馴服,都是外人,都是靠不住的!國之根本是什麽?中原的根本就是明人!”

如此赤裸裸的不正確的言論,換成幾百年後,肯定能讓人給批死,可是這個時代就是如此,難不成在這個時代搞什麽正確,高什麽黑命貴。

黑命貴?

要真的貴了,那自己人就得跪了。幾百年後的那個美麗國那邊的可不就跪得爽得不要不要的。

對於皇爺爺的話,朱怡銘自然是牢牢記在心裏,其實,這些道理不用皇爺爺教,其它的老師們也會教授他這些,無論是蒙元的奴役,還是建奴的入寇,都給了人們太多沉痛的記憶,這些記憶一直影響著大明上下的決策。什麽正確,在他們身上肯定找不到的。

“皇爺爺,其實,以孫兒看來,屯兵墾殖,移民實邊,大修鐵路。這三者是相輔相成,必須先有屯兵墾殖,才有邊域安定,如此移民實邊才不會被蠻夷侵擾,移民才能於當地繁衍生息,但最最關鍵的還是鐵路,鐵路不興,即便是移民千百萬,將來萬一要是出現狼子野心之徒也是難免會與中原離心,有了鐵路不但可以加快移民速度,而且中樞對於邊域,既然是數千裏之外的邊域,知道其動向內情,也不過就是五六天的功夫,要是發生叛亂的話,不過一兩周,朝廷大軍就可抵達平亂,所以孫兒以為鐵路才是最關鍵。”

看著侃侃而談發表個人見解的孩子,朱國強頗為欣喜的點著頭。

鐵路!

在過去的十幾年裏,隨著鐵路的普及,盡管它的修建速度仍然很慢,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通過教學掛圖、書籍等各種各樣的方式,大明上下對於鐵路以及火車都有一種極其推崇的心態,或許這也是受中原百姓的陸地心理的影響。

相比於海運,中原百姓更適應陸上的交通工具,而代表著陸上交通工具之大成的火車,自然也就成為了各方的寵兒,不僅資本界喜歡它,百姓喜歡它,官員們對他同樣也是推崇倍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