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7章 學者官員(第2/2頁)

其實這種對西方科學的求知欲,幾乎是所有大明文人的“通病”,他們和清末那些排斥、畏懼西方科學的文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其實,這恰恰就是明朝文人身上的特點。

從正德朝後,經濟的高度繁榮,使得大明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全都開始全面轉變。

而社會經濟的繁榮,也讓讀書人想要沖破八股禁錮。

按錢謙益等人的記載,甚至從正德朝開始,讀書人竟把通曉五經視為迂腐。而到了萬歷朝,讀書人居然甚至不好意思說自己喜歡讀書。無非就是覺得八股無用,在思想上另謀出路,開始廣泛追求知識的實用價值。

這場思想運動,其實就是大明的“文化啟蒙”,像王陽明、李贄等人,都是其中的關鍵人物。

而明朝寬松的社會環境,也是允許離經判道的思想言論的存在,當然要有個度。

不過,越是離經判道的思想,越容易受到儒生追捧,其中還不乏名士,從王陽明的“心學”到晚明的“實學”的流行,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人們想沖破舊思想的牢籠。

只不過,他們中的不少人都跑偏了。

無數儒生因為看不起八股,經也不讀了,書也不看了。只背幾本應付科舉的參考資料,說自己是經世致用之才,不屑與迂腐書生為伍,連司馬遷是哪個朝代的都不知道。

當然了,這是也是西方傳教士來華時,大明的學者們“發了狂”的原因,因為西洋的科學有很多是聞所未聞的新學問,也正因如此利瑪竇在書中記述了中國人的強烈“好奇心”,大明的學者“好像發了狂”,來訪者絡繹不絕,就是想了解西方的事情。不能和他見面的人則通過書信來往,有的人他們完全不認識,但樂於在信中和他探討天主教、科技等各方面的話題。

這種強烈的好奇心,促進了西方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在大明的傳播,而這種好奇心在乾聖年間,同樣也沒有消退,甚至因為皇帝的鼓勵而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就像現在,他們之所以會到國子監,就是因為現在的國子監是大明的學術中心。

當然這個中心並不是說那裏是儒學的中心。而是科學的中心,經過長達20年的變革,國子監已經發展成了一個擁有多門學科的大學。

而對於方以智來說,有時候相比於做官員,他更願意從事學問的研究,只可惜。

在馬車進入國子監時,他看了一眼自己的女婿,又想到了身不由己的自己,忍不住嘆息道。

“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