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5章

南京。

這座長江岸邊的大明國都,打從入秋起,就是一片喜氣洋洋的模樣。

金陵的皇氣回來了!

大明的氣數回來了!

自打英明神武的乾聖皇帝登基且宣布還都南京後,大明朝的氣數似乎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大明的背運似乎就徹底結束了。

過去的十五年裏,大明朝可謂是喜事連連啊!

首先當然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啦。

那怕就是十五年裏,難免會有旱災、水災發生,但是大明境內就再也沒出現太大的亂子——小亂子當然是有的,大明朝可是有一億多口人,還有不少是窮光蛋,挨餓受凍總是不可避免的,畢竟,大明的糧食供應總體上達不到寬裕,只是勉強能應付,所以難免會一些饑寒交迫的人挺而走險,可是鄉間的緹騎總能第一時間把隱患消滅於萌芽。

這點小亂子被消滅於萌芽後,自然也就無法聚成土寇、匯為流寇。自然也就顯得國泰民安了。

至少對民間來說,他們看到的是國泰民安,在朝廷上,在朝的士大夫們,第一次對綿衣衛充滿了好感——主要是維持鄉間秩序的緹騎,為啥啊。因為民變初起,肯定就是饑民吃大戶,吃的是誰?就是鄉間的地主鄉紳啊,吃的不是他們家就是他們親戚家,可現在錦衣衛緹騎們憑借著快馬、快刀、快槍,讓暴民消彌於無形,他們能不感激嗎?

於是為了社會治安(主要還是為了保持個人產業),緹騎的規模不斷的擴大,大量的饑民被抓捕,然後流放。

都流放了,還亂個屁啊。

其實這個年頭百姓民變,並不是為了自由,自由能當飯吃?

是為了吃飯!

有飯吃,誰會亂?

加上大量的無地、少地百姓遷往海外,民變的苗頭也被刹住了,至於,歷史上所謂的“江南奴變”,倒沒有發生,這是因為社會秩序井然,沒有了歷史上的“明清交際”的社會秩序崩潰,自然也就沒有了奴變。

不過這並不妨礙乾聖皇帝下詔廢奴。但是結果又因為奴仆和主家的財產劃分導致變亂。畢竟許多所謂的“家奴”,都是將財產詭寄主家,以逃避的差役、田賦等,作為實際上的財產擁有者,在廢奴令上,他們的財產並沒有得到保護,這是乾聖皇帝有意而為,為了打擊這些“貪婪奸民”,特意下旨“主奴財產爭執,以山林地契、房契歸屬為準,”。

一道聖旨,讓那些詭寄投獻主家的“家奴”變成了真正的“無產者”,這自然引發了一系列的激變……

不過這些變亂,在乾聖朝根本不是什麽問題,基本上就是旋起旋滅,成不了氣候。緹騎倒是趁機抓了不少變民,都扔給了海外,送去開發海外殖民地了。

當然,對於遭受屢屢遭受打壓的士大夫來說,在這件事上,他們終於知道感恩戴德了,認為這是皇帝的“賞賜”,畢竟,過去投獻的產業,他們不過只是掛個名而已,就是被抄家的時候,也是“苦主狀告主家奪產,官府判還苦主”的操作。

這樣的操作,是大明的傳統,可放在乾聖朝這邊不行,總不能讓那些的“刁民占盡便宜”吧。

現在好了,抄家東南士大夫家的時候,把他們的抄了充實府庫。廢除家奴的時候,再拿“刁奴”的家業安撫一下本朝的鄉紳士大夫。

這樣的操作,既打擊了一批,又籠絡了一批,政策良好推行。

於是乎乾聖皇爺英明啊!

乾聖朝!

盛世之朝啊!

乾聖十五年,這一年裏,地方上沒報什麽大災,就連同往年時而發生水患的淮河,也因為黃河回歸故道,淮河重新入海,而不見水患多年,甚至就連洪澤湖也在日益縮小。

而現在秋收已過,又是一個意料之中的豐年了。盡管本土的糧食依然不夠用,但每年數千萬石南洋米糧的輸入,倒也讓大明再沒有饑食之憂。

其次,還有一件大喜事,就是從日本傳來了好消息——在大明瀛王的一陣猛攻之下,東逃日本後看似實力雄厚的建奴的根本禁不住揍,不過一個月的功夫,就舉國覆滅,只有少數殘余遠循海外。瀛王明軍獲其酋首次子、妃子等百余人,官屬三千,軍士男女共三萬余口及寶璽、圖書、金銀印等。

建奴覆滅!

對大明而言,這個自從神宗皇帝時,崛起遼東白山黑水,給大明帶來太多痛苦記憶的建奴,終於滅亡了。

這可是樁大喜事啊!

四海升平,國泰民安,萬夷歸復,古之盛世莫過如此。

寧為太平犬,莫作亂離人。

這天,秦淮河畔的碼頭停泊了一只從江上劃過來的客船,船剛靠岸,艙裏客人就紛紛提著行李上岸。

踏過跳板上岸的客人們身份各異,有商人、有讀書人,當然大多數都是尋常百姓。在這群客人中,有一對父子倒挺引人注意,少年在後面緊跟著父親。走在前面的男子約摸四十一二歲年紀,中等身材,寬肩厚背,穿著一身勁裝,腰間胯著倭刀,滿面皺紋的他上岸後,就領著兒子直接進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