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1章 帝王之術

國子監的一場風波,二十人人頭落地。

天子一怒,伏屍百萬乎?

但必定會血濺三尺!

二十人被斬,數百人流徒……

於大明而言,頂多只是報紙上的些許文字而已。

那怕是大明沒有文字獄,可幾十個腦袋,幾百人被流放的現實,也讓不知多少人為之瑟瑟發抖。

朱國強從來沒有想過要馴服士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絕對不會容忍士人站到皇權之上,更不會容忍士人操縱帝國權柄。

皇權的權威總需要他人的腦袋去提醒。

至於那腦袋全乎法度乎?

誰在乎!

爾是暴君!

暴君當殺人!

誰在意!

身為暴君,當然要不時的殺殺人,提提醒,提醒世人——皇權的神聖!其實,朱國強之所以會這麽做,說白了,就是因為大明的文官權柄太大!

大到,那怕是作為一國之君。在過去的十幾年間,也不得不通過一些手段去掌握權力,去提醒世人,何為君主。

明朝的皇帝有多難當?

不說其它人,就說號稱最有手段的嘉靖吧,“大禮儀”之爭時,嘉靖派的太監,一見到禮部尚書毛澄就長跪磕頭,苦苦哀求說:“皇帝的意思是,人生於世,誰無父母?為什麽就不能成全他呢?”毛澄憤然答道:“我雖然年老,但也不能毀了禮儀,只能不參加討論罷了。”

堂堂大明皇帝,竟然要對一個尚書如此忍讓與屈從,這就不得不讓人懷疑明代皇帝的專制皇權問題。不少人以為,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最大程度地加強了專制皇權,但是,實際上用內閣代替宰相,皇權是大大降弱了,為什麽這麽說呢?首先,明代內閣在形成與演變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穩定的制度慣例。內閣成員不是皇帝直接任命的,而是必須經過推選,不經過推選的內閣是沒有合法性的。

其次,內閣有封駁權,皇帝下的旨意,內閣認為不合理就可以駁回,讓皇帝重新考慮。例如,景帝朱祁鈺想要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因為內閣有封駁權,他竟和自己的親信想出了一個主意,送錢給閣臣賄賂他們。皇帝向大臣行賄,可以稱得上千古奇談。

而嘉靖的屈從,也是因為他下的旨意三番五次被內閣駁回。再次,內閣更多的是對文官負責,而非對皇帝負責。如果他們為了迎合皇帝而違背大多數士人的意志,就必然要承受各種壓力,甚至付出巨大的代價。得罪整個文官集團的下場是什麽?

身敗名裂,家產被抄,子孫受罪。

嚴嵩也好,張居正也罷,無論他們的初心為何,是為私也罷,為國也好,但都是前車之鑒。

大明朝有幾個人敢充當這類的角色?

而皇帝得不到文官的支持,他的意志也就無法貫徹。在有宰相的時候,皇帝能夠和宰相以及附屬宰相的文官集團結成聯盟,實行對國家的統治管理,這是多對多的局面,而廢除宰相之後,皇帝就必須獨自面對龐大的文官集團,這是一對多的局面。這樣的制度安排,結果可想而知,表面上皇帝還能保持自己的權威,但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文官集團的傀儡。

朱國強當然不會做傀儡,所以他才會在文官團體中埋了幾個伏筆,一個是設立內務府,這是讓非科舉正途的“特簡幸臣”有出仕的機會。而科舉出身的官員,則通過以同年、師友、門生、故吏等關系為紐帶,形成了龐大的利益團體,在排擠非科甲出身的官員自然是同氣連枝的。所以,這些“內府特簡幸臣”就是皇帝的天然盟友。第二,就是兵部武勛制,就是兵部尚書必須要由五軍都督府推薦現役勛臣出任,當內閣與不能滿足皇帝的要求時,或者內閣與勛臣集團有沖突時,兵部尚書可以直接向皇帝請辭,同時五軍都督府不指定繼任人。從而導致六部不完整,首輔只能率內閣以及六部尚書總辭。

由此朱國強可以用這一招來“綁架”文官,讓文官不至於一家獨大。但是這依然還是不夠,所以除了通過“內務府”特簡官員,勛臣分化之外,偶爾的敲打,總是在所難免的。

原本的朱國強還尋思著,怎麽樣找借口敲打一下文官團體,那些罷考的監生,就自己送上門來了。

這可真是剛想瞌睡就有人送上枕頭!

監生……那也是士人。

那怕就是大學化的國子監,也是文官集團的一部分。

皇權之威必須以他人的鮮血來灌溉!

無非就是殺幾個人而已。

不值一提……

對於皇帝來說,又有那天不用朱筆勾決幾人。

老山皇家園林的一處臨湖的行殿,窗紗輕擺,湖畔軒案上,香爐中散發著淡淡檀香,身著輕紗的宮裝的婦人,看著遠處的山水,時而揮毫書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