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他來了,闖王來了(第2/3頁)

說出這番話的時候,他怎麽也無法為什麽自己這麽勤政,卻落得這步田地?

為什麽大哥那樣,結果還能勉強維持局面。

蒼天啊,有這樣的道理嗎?

看著渾身微顫的皇上,皇後顫聲道:

“皇上勤政世所眾知,今日時局,實,實在是……!”

實在是不知說什麽的皇後跟著地嗚咽痛哭起來。崇禎明白皇後嗚咽包含著即將亡國之痛,也跟著嘆息灑淚。

正在這時,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承恩進來了。他剛剛領命任京營提督、總管守城諸。見到皇後,他直接將皇帝給吳三桂的手詔放到禦案上,跪下奏報道:

“皇爺,如今各城門全被逆賊圍困,且有眾多賊騎在四郊巡邏,還聽說有眾多賊兵往通州前去,給吳三桂的手詔送不出去了。”

崇禎大驚失色道:

“東直門和齊化門都包圍了?”

“連外城的東便門和廣渠門也被逆賊的大軍包圍。奴婢去齊化門巡視,遇到張縉彥,他將皇爺給吳三桂的手詔退還奴婢,帶回宮中。”

聞言崇禎臉色淒慘,默然不語的他明白吳三桂的救兵已經沒有指望了,而且守城兵力又如此空虛,亡國的慘禍已經近到眼前,盡管早就料到會有這一天,可還是被驚出了一身冷汗,渾身戰栗的他幾乎不能自持。

朕的大明要亡了!

祖宗的江山要丟了!

但是性格剛烈的他,還是很快恢復了常態,嘆氣道。

“土木之變,英宗陷敵。也先兵勢原盛,挾英宗兵臨城下,認為京城唾手可得。那時國家何等危急,可是朝中有於謙在,領京營殘兵迎敵,擊退也光,使我大明轉危為安。如今朕非亡國之君,可是十七年來,滿朝文武泄泄沓沓,徒尚門戶之爭,無一人是忠心謀國之臣,倘若朝中有半個於謙,何至會有今日!”

說完,再也無法控制內心情緒的他隨即放聲痛哭起來。是的,不是他這個當皇帝的無能,而是因為這朝廷之中沒有忠臣。

是那些人害得自己丟了祖宗的江山。

王承恩跟著跪下說道:

“這是氣數,也是國運,請皇爺不必傷心。”

崇禎一邊哽咽著,一邊恨恨地說道。

“雖說是國運,可是倘非諸臣誤朕,國運何竟至此!只說從天啟至今二十年中,國家何嘗沒有人才,沒有邊才。皆因朝廷上多是妨功害能之臣,蒙蔽主上,阻撓大計,陷害忠良,使人才不但往往不得其用,而且不得其死。從天啟朝的熊廷弼、孫承宗算起,到本朝的楊嗣昌等人,都是未展抱負就群起而攻之,使朝廷自毀長城,而有今日之禍。朕非亡國之君,而遇亡國之事,死不瞑目!”

說罷,崇禎又一陣淚如泉湧,掩面嗚咽起來。

知道亡國慘禍已經臨頭的王承恩,心知的城陷也就在這一二日內,也忍不住伏地悲哭,卻不知拿什麽話安慰皇上,更不知道眼下應該如何處置,他是一個老實人,根本就不知道該怎麽辦。

屏息立在窗外的太監,聽見主奴二人一個坐在龍椅上,一個跪在地上,相對嗚咽,他們或是偷偷揩淚,或是輕輕走開,到別處哭出聲來。

過了一陣,崇禎命王承恩起來,問道:

“有沒有辦法給吳三桂送去手詔,催他火速率騎兵來救京師?”

王承恩猶豫片刻,躬身答道:

“兵部已沒有辦法送出皇爺手詔,請容奴婢此刻再去同廠臣密商,給出厚賞,無論如何,都得派遣一個忠心敢死之人,沖出城去,前往永平和山海關方面,將皇上手詔送到吳三桂軍中。”

崇禎明知他的手詔那怕是能夠送出,也已經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可哪怕只有一線希望,他也決不肯放棄。他望著王承恩,滾出眼淚,哽咽說道:

“你趕快去吧!”

在王承恩離開後,悲從心中來的崇禎,便又一次放聲痛哭道。

“朕非亡國之君,而遇亡國之事,死不瞑目!死不瞑目啊……諸臣誤我,諸臣誤我……”

立於一旁的皇後,聽著皇上的哭聲,便出言勸說道。

“陛下,事已致此,又何必如此啊,要怪,要怪就怕陛下待臣下太過寬容了……”

盡管皇後只是隨口一說,可聽的崇禎的耳中,卻讓他立即贊同道。

“正是如此,正是如此,若是朕如高皇帝、如成祖一般,那怕就是像德藩的朱慈穎一般,動輒殺人,動輒獨斷專行,又何至於如此,祖宗江山……”

突然,崇禎的話聲戛然而止,他就像明白什麽似的,激動道。

“這朝廷上都是些什麽樣的大臣?一個個都是妨功害能之人,只知蒙蔽主上,阻撓大計,陷害忠良,使人才不得其用,甚至不得其死。熊廷弼、孫承宗,再到楊嗣昌一個個,不都是被這些嫉賢妒能之人群起而攻之,使朝廷自毀長城,如此才有今日之禍。他朱慈穎為何跋扈?為什麽動輒殺人,獨斷?不是他性能如此,實在是,朝中盡是奸臣,他欲保祖宗江山,不得已而為之啊……朕,朕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