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 天理難容

幾乎是在得知太原陷落之後,原本一直關心著北方的朱國強反倒是不再關注哪裏了。

當然,這種不關注並不是真的不關心,而且對未來不再好奇了,他曾經想象過歷史的改變,也許會讓崇禎做出其它的選擇,比如調遼兵入關,然後擊敗李自成,保住了大明江山。

到時候,怎麽辦?

當然是“復祖制”了。

當然是繼續把高皇帝那面旗拉出來的,把這個國家交給崇禎,朱國強不僅不放心,在他看來,根本就是犯罪啊!

是對國家,對民族的犯罪!

無關崇禎個人,只是基於國家民族的未來。

接下來崇禎下的一步步棋,著實亮瞎了朱國強的雙眼,他想象過無數可能,但從沒有想到崇禎居然會一步步的把自己送到那棵歪脖子樹上。

十幾萬精銳遼兵,就因為陳演的反對,居然就不調了。

這腦袋……當真是為歪脖子樹準備的啊!

感嘆之余,朱國強也不再關心京城了,反正他們是死路一條,有李自成在京城拷掠一圈,自己正好可以團結一下眾人。

畢竟,偉人都說過,把敵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這才是致勝之道。

當然,有李自成在那裏作為襯托,自己手段再怎麽厲害,那也……不過份!

在距離祭祀還有一天時,一行人策馬於江邊的滿是積雪地土路上行走著,他們邊走邊環顧四周,偶爾的朱國強還會發出一聲嘆息。

南京城外的土地可不差啊!

雖然比不上太湖一帶,可大都是上等良田。

這些良田屬於誰?

有一部分固然是民田,有一部分是勛田,但是絕大多數是什麽?是分屬南京五府的南京衛所共計三十二衛、二所的軍田!

作為當年朱元璋的大本營,從鳳陽府直到南京,這裏關東多有一半的土地都屬軍戶,至少有數百萬畝上等良田,都是屬於三十二衛、二所軍戶的軍田。

當然,現在鳳陽府的許多土地都已經荒廢了——從阿巴泰入寇,再到張獻忠等流寇的殺擄,於鳳陽府一帶殺害百姓豈止百萬!按南京戶部黃冊上記載,鳳陽府有上一千多萬畝耕地,而現在至少有半數的土地已經荒廢。

兵荒馬亂之後,成千上萬的村落市集都成了荒無人煙的“荒村鬼鎮”,甚至有些地方更是千裏無人,現在大明,尤其是北方的荒地實在太多了,以至於江南的土地都不值錢了——那些士紳地主過去還會趁機低價買地,但現在都懶得買了,畢竟,只在佃戶願意,就可以帶著家人到江北尋一處荒廢的宅子,種上一片無主的土地,種上幾年田也就是他們的了。

地主士紳是可以買地,可買過地之後呢?沒有佃農耕種,地也只能擱荒。所以現在江南的地已經很難賣掉了。

甚至已經有很多佃戶舉家遷往江北,開荒墾地,在江北的荒村鬼鎮安家。

沿著著官道策馬前行時,路邊的溝渠積著厚雪,這些多年來不斷修葺的溝渠並沒有荒廢。

閻爾梅策馬跟在世子爺的身邊,邊走邊道:

“大將軍,這一帶差不多都可以引江水灌溉的上等良田!”

朱國強點點頭,這個時代的良田標準就是是否可以灌溉,只要能夠灌溉,就是上等良田。

朱國強眼光一掃,忽然揚著馬鞭道。

“這些田,都是南京衛所的軍田吧!”

梅春回道道:

“確實都是各衛的軍田。”

朱國強的眉頭一挑,反問道:

“那麽現在呢?這些軍田又屬於誰?”

朱元璋開國後,為了穩定天下,恢復生產,實行一種寓兵於農、守屯結合的衛所兵制,在天下設置了三百多個衛所。

說白了就是讓官兵分駐全國各地,分田地給他們,讓他們就地屯田,一個軍戶平均五十畝地,軍官更多,自己養自己,軍戶世襲,世世代代守護大明的土地。而這也是雲南第一次真正融入華夏的原因——十幾萬軍戶,徹底改變當地的人口構成。

盡管軍戶需要交子粒糧,但是卻不需要負擔“徭役”,所以子粒糧雖然比普通民戶稍重,但因為沒有徭役之苦,日子過得倒也還算自在。

開國初的軍屯,一年可以收入千萬石糧食,以至於朱元璋頗為得意地說道:“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而到永樂時,大明的軍屯“子粒糧”收入,就達到了2300萬石,相當於宋元時代每年糧食收入的近一倍。永樂年間的軍屯田畝數,更突破了8900萬畝。如此強大產值,讓永樂皇帝朱棣的感嘆:“百姓免得轉輸,軍士並無饑窘。”

這制度本來挺好的,只是時間一長,弊端全出來了。

先是軍戶分家,五十畝軍田分給幾個兒子後,每家只剩下十幾畝,原本的小地主,變成了勉強裹腹自耕農,不過一兩代之後,就變成不能抵禦任何風險的貧下中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