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蒸汽時代的序幕(第2/2頁)

朱國強問道。

“做出來了,功率也還湊和,能達到十馬力。”

陳之喚說道,

“我仔細算了一下,用它確實可以驅動車間裏的鍛錘、磨床等各種設備,而且成本也不算高。就是,就是太容易炸了。”

仔細打量著這台機器,盡管朱國強並不是蒸汽發燒友,但還是知道這玩意兒大概也就是瓦特早期水平蒸汽機。

也就是那種離心調速器和節氣閥蒸汽機,雖然有一些毛病,但已經初步具備了商用價值。

雖然還些原始,但它出現的正是時候!

“爆炸……嗯,有改進思路了嗎?”

其實,也就是一個壓力表而已,朱國強默默的在心裏尋思著,實在不行就拿來主義吧。

很多時候,拿來主義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其實在這間工廠裏,就有不少“拿來主義”的東西,比如工廠裏鑄造的“鋼芯鐵體復合炮”的鋼質內管,就是從另一邊帶來的無縫鋼管,為了提高鑄炮效率,甚至還用了鐵模,畢竟有鋼質內管,倒也不在乎炮體是不是白口生鐵。

鑄造這種復合非常簡單,只需要把內管裝滿濕沙,然後固定於鐵模內,再澆鑄鐵水既可,盡管因為鐵模導熱快,鑄件冷凝快,導致炮身都是白口鐵。但因為內管是鋼管,自然就沒有白口鐵性脆,在發射中容易產生裂紋,反復使用甚至會炸裂的不足。

但是並不意味著它是完美的,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就是數量,十幾個衛所棱堡需要上千門火炮,再加上陸海軍的建設,往少了算都需要幾千門火炮,這麽多炮靠著從另一邊帶來的鋼管充當內管肯定不行,最好的辦法當然還是就近解決,也就是本地鑄造。

“目前咱們鑄炮是以砂型鑄炮和實心鉆膛為主,不過,實心鉆膛太慢了些,現在軍械司天天催我們,可實心鉆炮膛怎麽可能有之前鑄復全炮那麽快,不但不用鉆膛,甚至都不需要冷卻,要想提高速度,就非得改進鑄炮方法不可!”

在熱浪逼人的鑄炮車間,一見到世子爺,孫和武就忍不住抱怨了起來,這些天面對軍械司的督促,他可以說頭痛到了極點,

作為是孫元化的侄子,孫和武是在孫和京邀請下投奔過來的,當年孫元化練兵時,孫和武就專門負責鑄炮,兵變時僥幸從亂軍中逃脫。到了這邊就自然也參與到鑄炮中,相比於工廠裏半路出家的工匠,他確實更專業一些。他甚至還能看得懂晚清翻譯的外國鑄炮資料。

朱國強問道:“怎麽,有什麽想法嗎?”

“世子爺,我最近一直在研究您給的那本《內模水冷鑄炮法》裏的水冷鑄炮法,我覺得興許可以試試。”

“內模水冷鑄炮法?”

片刻後,朱國強才想起來這是什麽,就是羅德曼鑄炮法,是南北戰爭期間,美國陸軍少校羅德曼發明的一種空心鑄件工藝,圍繞型芯進行鑄炮,型芯內部以流水進行冷卻,這是一個使炮膛內部先行硬化的方法。它可以大幅加快鑄炮速度,並降低廢品率,特別鑄造重炮的時候。

盡管歷史上晚清並沒引入這種鑄炮法,但是江南制造局的翻譯館卻對其技術資料加以翻譯,編入了鑄炮法一書中,其實,在朱國強“引進”的西學書籍絕大多數都是江南制造局翻譯的,像陳之喚那裏就有《汽機發軔》一書的部分內容,而他拿過來的那些書籍包括化學、物理、數學、醫學、軍事學、工藝學等方面,但主要內容還是集中在制造、軍事、測量、機械方面。這也是正是這個時代所需要的。

其實,晚清引進西方技術之初,翻譯過來的書籍,大多數都是起著科普掃盲的作用,那些書籍的技術簡單,甚至有些原始。但是不可否認的一點是,那些原始的技術對於這個時代而言。無疑是劃時代的存在。

這也是朱國強特意“拷貝”了那些書的原因,況且就社會技術水平來說,阿片戰爭後的滿清不見得比現在的大明先進,這樣書籍用在這個時代剛剛好……

離開兵工廠後,馬車在路上行駛時,朱國強整個人都顯得頗為得意,畢竟,今天他已經在這裏看到了工業時代的黎明。

看著車外,他甚至頗為得意地感嘆道。

“哎呀,這蒸汽機,還有這工業區,簡直就是工業革命起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