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不納糧,不當差(第2/2頁)

“這些優待是什麽呢?就是,衛所軍籍兵丁所領軍田不納子粒糧,兵丁平時不服差役以及各種徭役!”

終於,朱國強丟出了他的殺手鐧。

“換句話來說,就是不納糧,不當差”

“什麽不納糧!不當差!”

眾人無不是為之一驚,其實大明的衛所軍戶確實是不納糧、不服徭役的。不過這也是只是名義上而已。

其實大明的軍戶,說白了類似於魏朝的屯田兵,他們屯田所得的糧食超過一半要作為“籽粒”上交,甚至許多地區剝削比例高達七成以上,差不多等於國家農奴。名義上,籽粒是歸國家所有、供作戰的旗軍作為軍糧使用,但實質上則是被世襲軍官所支配。不僅如此,世襲武將更是大量奪取衛所屯田、奴役軍戶來進行耕種,軍戶又變成了武將們農奴,在這種情況下,軍戶被歧視和逃亡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除了世襲軍官以外,有什麽人願意甘心“獻了終身獻子孫”地充當奴才。

正因為知道其中的道道,他們才會覺得恢復衛所制,肯定會引起兵亂。

但是現在世子爺這麽一說,大家卻只看到了好處。不過與他人的驚訝不同,出身普通軍戶的黃得功目中卻閃過一道喜色,這個看似簡單的“不納糧、不當差”對於普通的兵丁來的意味著什麽。

“世子爺,要是這樣的話,那弟兄們必定會歡喜的很,‘不納糧、不當差’就是秀才也不過如此啊!”

“哎呀,就是秀才也比不上啊,要知道也就只免糧兩石,丁兩人罷了,那頂得上這個,世子爺,是軍戶一家人都不用服徭役嗎?”

“是啊,不納糧、不當差,那要他們幹什麽?”

面對他們的詢問,朱國強笑道。

“當然是要他們服兵役了!這個不納糧,不當差,是不納田賦、不交子粒,也不交丁口錢之類的雜稅,不當差,除了不服徭役之外,衛所也不能差遣他們服雜役,當然,這並不時意味著,他們就不用服兵役,他們每年還是要抽出一些時間用來訓練的。”

大明國初的,衛所軍人“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到了內地就是是“兩分守城,八分屯田”,可實際上不管是普通衛的屯八戍二還是屯衛的全民屯田,專職屯田生產的永遠占大頭。屯田是官軍的主業,是生存之本,久而久之最後軍人大都變成了農夫。

朱國強當然不會犯歷史上同樣的錯誤,畢竟,他所需要的是一支戰鬥力強大的軍隊,而不是農夫。而且在另一個世界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

“嗯,這個訓練怎麽說呢?就是每隔幾天操練一天,以百戶所為單位,每年農閑時,以千戶所為單位入營集訓兩個月。到了40歲就可以免除訓練。平時只在當地訓練,需要征召時,由大將軍府下令征發……”

其實說白了就是把衛所變成預備役,衛所制的壞處不少,可是好處更多,最簡單的來說衛所有個好處就是,實現無人區以及新征服區的最快實際占領,就像雲南,唐朝叫南詔,宋朝叫大理,就是到了蒙元那會也是地方土司自治,為什麽到了明朝變成了內地?

不還是因為沐家率領十幾萬軍戶以衛所制屯兵雲南各地,如此幾百年下來,雲南才成為中國的一部分。還有貴州等地的土司,怎麽就同意改土歸流,就跟結底還是因為衛所的存在。衛所就是蠶食新附地區最好的手段。假如永樂六年打下安南之後,調幾十萬軍戶安置紅河流域,會怎麽樣?

交趾肯定就會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衛所的好處非常多,同樣壞處也不熟,至少對於在座的這些人來說,他們壓根兒就看不到衛所有什麽好的地方,畢竟,大明立國這麽多年,衛所早就被自己折騰的臭名昭著了。

想要說服他們接受重新設立衛所,非要讓他們看到實打實的好處不可,而對於朱國強來說,這並不是什麽事。

軍戶不當差,不納糧。這樣的好處夠大了吧!

怎麽樣,嚇到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