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此亂命也,某不奉詔

一路了拖了那麽多天,盡管心裏是百般的不願,但是王良棟一行還是來到了揚州,這一路上走的是提心吊膽,那怕就是身邊有上百錦衣衛,身為內官的王良棟,心仍然提到嗓子眼裏!

古人說什麽“前有狼,後有虎”的,一開始的時候,王良棟還真不知道是什麽意思,可是在過去的一段日子裏,他終於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含意。

南下的這一路上,只有老天爺才知道他過的是什麽日子!

那是提心吊膽,分明就是日夜心驚膽跳。

過了黃河後,他擔心碰著東虜,被他們一刀砍了。

隨後的幾天中,他接連聽說幾個消息,先是什麽督師史可法兵敗,近十萬大軍全軍覆滅。這個消息只嚇得他差點沒跑回京城去。

就在他於中都猶豫不決是繼續往揚州宣旨,還是逃回京城,把這邊的消息帶給皇爺的時候,那邊又有消息傳了過來——德世子領兵去了南京。

在得知這個消息後,他與中都眾人無不是半晌都沒說話,到最後大都是長嘆一聲——世間忠義莫過於此吧!

甚至於,他都覺得自己不用宣旨了。

史督師領兵十萬都全軍覆沒了,更何況那位世子爺麾下兵馬不過才兩三萬人,這不是千裏送人頭嘛!

就在他收拾著行李準備回京城,告訴皇爺德世子已經為國盡忠時,從江南傳來的消息,只驚的眾人眼珠子差點沒掉下來。

德世子贏了!

阿巴泰被打的落花流水,甚至不得不跪地求饒,要不是那廝拿著被他掠來的百萬百姓的性命威脅,估計南京城下就是他的葬身之地。

得,這差點得繼續辦!

於是在阿巴泰開始放人的時候,拿著聖旨的王良棟就一路南下了,當然一路上他同樣也碰到了被放出來的百姓,從他們的口中,知道了東虜是何等的暴虐,當然也知道了他們是如何在城中放滿了柴火,只要他們願意,隨時都能將城裏的百姓全都燒死!

難怪德世子會放過阿巴泰和那些東虜,人家手裏頭綁著人質哪!

心裏這麽嘀咕著,人就過了江,到了南京,正好,碰到世子爺擱這召見南京的勛臣和六部官員。

現在,置身於堂中,瞧著堂中的眾人,他的心裏仍然暗自泛著苦。

要命啊!

這他麽的是什麽差事!

爺們什麽時候得罪了別人,居然落了這個差事!

按道理來說,當中官的宣旨,那是本份,可那也得看是宣什麽旨,是給什麽宣旨。

這個差事,可不就是有點要命!

不說這路上的風險,就是宣旨的時候,要是德世子不接旨,到時候怎麽辦?雖說他帶了百多個錦衣衛,可那些家夥還不夠人家砍的,東虜他們擋不住,德世子麾下那些兵可是比東虜還狠。

到現在他腦子裏還會浮現出城外的“京觀”,他甚至感覺還能聞到“京觀”裏透出來的血腥味,那味道,這輩子他都忘不了啊!

萬一要是惹惱了德世子……那可是會沒命的。

好!

現在正好,南京的勛臣、六部官員,現在都在這!

這下好了,有他們在,還有什麽好擔心的!

眾所周知,因為“靖難之變”大明的勛臣集團和南北兩京一樣,也分成了南北。京城那邊自然是以靖難功臣為主,畢竟在朱棣遷都北京後,人家也要跟著過去,至於南京這邊當然就是建文,不對,應該是洪武舊臣才對,這些老朱家的開國功臣,在朱棣北遷後就留在南京,這群人以魏國公徐家為首在南京過著自己的小日子,這麽多年以來倒也安分。

所謂的安分,其實也是迫於無奈。南京雖然遠離中樞,可畢竟,南京也有六部,也有文官,他們這些洪武舊臣,雖是開國功臣,可同樣也是“建文舊臣”,自然的也就談不上受寵。南京六部的官員們,並不介意踩著這些勛貴的腦袋調回京城,分分鐘鐘的教他們做人。

當然了,他們也真不是什麽好人,也侵占田產,也搶過民女,只不過都在“合理”的範圍內而已。當然了,這種合理是他們與南京的文官們多年爭鬥中鬥爭出來的。

既不能當賢臣,也不能魚肉百姓。前者是養望,後者是虐民。所以,當個勛貴真不容易啊!無論是辦什麽事,都要拿捏著分寸。其實這也和文官一樣。貪贓枉法也要有那麽點尺度。

哎,其實大家都不容易。

當然,這些王良棟真不在意,和他沒關系,他一聽說世子爺在見這些人就趕了過來,是因為這些勛臣,這些六部的官員們,可都是他的依仗啊!

就是德世子再驕橫,還能當著這些人的面,把他的腦袋給砍了!

他可是皇爺派來宣旨的中官,他要是敢不遵旨,那就是抗旨,就是謀逆,有這麽多的勛臣、有這麽多的文官在這,他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