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五章 攻守易型

歐洲的事情在貨船出發之後算是暫時和陳新無關了,而他現在每天的工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清閑了起來。

洞庭湖戰區的外星生物進攻雖然依舊洶湧,但在日益穩固的防線和人類調整過來之後爆發出強勁力量的工業實力面前,卻顯得有些軟弱無力了。

以血肉之軀去對抗鋼鐵,如果不是這些外星生物有著潮水一般的數量,同時還有著並不弱的單體戰鬥力,恐怕它們早已經在戰爭中被消滅殆盡了。

畢竟說到底,這也只是一群並不怎麽強大的外星生物而已,不是異蟲也不是泰倫,沒有那麽誇張的戰鬥力。

之前是受到環境因素影響,加上人類的工業生產模式沒有調整過來,才讓外星生物占據了優勢。

當然,如果之前外星生物能夠突破炎國軍隊的封鎖,將自己擴張出去,在其驚人的繁殖能力下,它們將會如同病毒一般擴散,數量也會如同幾何倍數的增長。

如果真的變成了這樣的局面,炎國的軍隊恐怕也很難應付那比螞蟻還要多的外星生物了。

不過好在炎國的軍隊擋住了外星生物的擴張,它們被牢牢限制在了洞庭湖地區,就算它們打算從地下挖掘隧道,在人類的各種監測手段和鉆地打擊能力面前,還是不夠看的。

尤其是炎國恢復了和天上衛星之間的聯系,靠著衛星的監視與引導,人類的軍事打擊力量也恢復到了正常水平,大量的超視距武器讓這些還在靠肉體戰鬥的家夥知道了什麽叫鋼鐵的履帶滾滾向前。

盡管人類並不是靠坦克的履帶碾碎的外星生物,但無疑這些外星生物是被鋼鐵的造物所碾碎的。

事實上在衛星通訊和軍用衛星功能恢復之後,與外星生物之間戰爭的局面就已經改變了。

之前,因為受到塵埃雲的阻擋,導彈制導方式中的衛星引導無疑變得無法使用,所以軍方只能靠著前線戰鬥人員的激光制導和有限的雷達制導,以及導彈本身的慣性制導這幾種有限的手段來使用導彈,對外星生物的打擊精準度和效率都只能算是差強人意。

無法深入掌控戰場局勢,導彈也不知道打什麽位置可以有效阻止外星生物的攻勢,這就導致軍方雖然手握大殺器,但也只能是在空中偵查與地面觀測距離範圍內使用,無法做到超視距打擊,也無法做到戰場全局掌控。

不是說在沒有衛星導航的情況下就無法使用導彈了,只要有坐標,靠著慣性制導一樣可以發射這些大殺器。

但是沒有掌握戰場信息的情況下,這些導彈該打向什麽位置就很難選擇了。

一枚導彈價格高昂,如果只是用來轟擊戰場上那些外星生物自己都不當一回事的炮灰,就未免太過浪費了。

而現在,衛星監測足以讓人類掌握戰場上外星生物的一舉一動,任何細節與變化都無法逃過天上的眼睛。

重新上線的衛星導航系統也再度發揮了作用,只要衛星發現地面上外星生物有什麽不好的傾向,導彈便會在衛星導航的精確定位之下命中目標。

正是靠著衛星的配合,在人類恢復了與衛星的聯系之後,軍方就已經用一波導彈洗地敲掉了外星生物在洞庭湖地區所有可以攻擊的地下通道出口,大大降低了外星生物往戰場輸送炮灰的能力。

這在相當程度上削減了戰場上外星生物的存在總量,也有效遏制了地下的外星生物對戰場的增援。

雖然外星生物還是能夠不斷挖掘新的通道,向戰場輸送新的援兵,可在衛星精確定位導航的導彈打擊下,這樣的增援並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在這段時間內,外星生物不是沒有嘗試過像之前一樣,沿著地下水層挖掘滲透到防線之後發起進攻,但人類對於這一地區的水文、地質情況的掌握讓他們可以有效的分析外星生物可能的進攻方向。

加上布置的震動監測系統以及原本是為了預報地震使用的地震台網,外星生物在地下的一舉一動都被人類所監測著。

只要震動監測顯示某一地區有危險升級、外星生物入侵的跡象,現在一直在戰場周圍遊曳的陸行艦隊就會抵達該地區,進行強而有力的武力打擊,直接摧毀外星生物任何從地下破土而出的可能。

靠著陸上航母強大的空中打擊能力,以及陸行艦的戰場機動能力,整只艦隊如同一個移動的要塞一般活躍在戰場上。

驅逐艦和護衛艦活躍在戰場上,作為機動力量為戰場提供火力支援,必要的時候它們還能從空中深入敵後,而陸上航母則大部分時間都按照軍方規劃的行動路線進行戰場巡視,提供空中打擊力量和情報支持。

哪裏有外星生物聚集匯聚的跡象,艦隊便會開到哪裏,用導彈和航空炸彈讓外星生物充分意識到血肉之軀和鋼與火之間的絕對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