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八章 降低成本的同時提升效率

標準型的泰坦好嗎?當然好!

之前的西南地區抗震救災中,泰坦的優異表現就已經證明了這種大型人形機械載具的優秀。

他們結實抗造,靈活方便,幾乎和人一樣可以適應各種崗位和環境。

而且各種不同型號的泰坦更是讓它們幾乎可以應用於絕大部分場合,無論是軍用還是民用,都具備著極高的價值。

這也是為什麽即便標準型的泰坦價格不菲,國家還是打算將其量產的原因。

但這東西的造價也確實不便宜。

一台標準泰坦的造價即便再怎麽精簡,也幾乎和災難之前一架最新式戰鬥機相當,災難之前國家倒也不差這個錢,但在現在這種大環境下,也只能說咬咬牙先小規模的造一批用著了。

大規模的制造泰坦,這對於國家來說,著實負擔不起。

即便陳新將其精簡,把成本壓縮到了一輛主戰坦克的價格,也不是可以大規模量產的。

這也是為什麽陳新雖然給國家提供了大量的高新技術和好東西,但國家更多的還是將原來的老東西改改再用的原因。

不是不舍得用好東西,而是真的用不起。

所以在采礦型泰坦這個項目上,設計小組秉持的只有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便宜,可以大規模生產。

原本可以將駕駛員完全包裹的緩沖駕駛艙被去除,改成了使用者直接裸露在外,防護只剩外骨骼的頭盔和金屬框架。

駕駛模式也由帶電腦智能程序輔助的人機交互操作改造成了更加傻瓜式的受力反饋式操作。

僅僅只是這兩條修改,就將采礦型泰坦從標準泰坦直接降級成了只比外骨骼好一點的機械框架。

當然降下來的還有原本高昂的成本。

泰坦本身價格貴,當然和它的駕駛模式有很大關系。

那可是幾噸重的金屬造物,就算內部有各種助力機械來讓這個龐然大物動起來,那也不是靠駕駛員手動能夠拉得動的東西。

這就好像飛機的操縱杆一樣,老式的飛機這玩意和機翼是用鋼絲連接的,當年駕駛飛機這玩意全靠飛行員蠻力硬扳,所以動畫片裏那種飛機操作杆拉斷的鏡頭真不是瞎編,有的時候確實掰斷了都不一定拉的動。

而現代飛機的操縱杆就有液壓助力或者電子輔助,越大的飛機這方面越復雜,自然而然的成本也就越高。

泰坦也是一樣,想要讓這種幾噸重的大家夥動起來,要寫出復雜的操縱程序,讓安裝在駕駛艙裏的電腦能夠準確識別出駕駛員的指令,並且及時作出反饋,這不僅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工,同樣也需要設計出相當復雜的操作系統。

不是指裝電腦裏那個,而是操作整個泰坦的系統。

這東西就是成本的大頭了,畢竟一個個電子元件、線路、機械傳動結構之類的玩意都是錢。

但是換成外骨骼式的就簡單了,幾根金屬液壓連杆,一套受力感應反饋模組,齊活。

和標準的泰坦比,采礦型泰坦一台加在一起的成本,還沒標準泰坦一個駕駛艙來的貴。

可這也是它的優點。

這東西設計出來的目的是為了提升礦場的采礦效率,也就是說讓礦工在單位時間內可以開采出更多的礦石。

那台八條腿的采礦型泰坦原型機確實效率優秀,一台可以有最終定型的采礦型泰坦的兩倍工作效率,但這卻是建立在五倍的制造成本,以及需要專業的泰坦駕駛員的前提下的。

專業的泰坦駕駛員雖然一直都有在培養,甚至於在科研中心附近還興建了一座培訓基地,但人數並不多,僅僅只比目前制造出來的泰坦總數多那麽一點點而已。

在這樣的情況下,顯然是不可能讓寶貴的泰坦駕駛員去幹挖礦這種工作的。

最優解的情況應當是直接將采礦型泰坦配給基層礦工,直接提升他們的工作效率。

所以兩相對比之下,采礦型泰坦為什麽會做的這麽丐版,也就很好理解了。

不過陳新對此倒是有些不太滿意,這倒不是說他對采礦型泰坦的設計思路有什麽不滿,而是覺得可以再改進一下。

問研究員要過了一台正在測試的采礦型泰坦,他自己坐了上去,試著操縱了一下,和之前坐過的原型機也進行了對比。

不得不說對比著實強烈,駕駛的舒適感真的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當然,總體來說,采礦型泰坦還算是湊合,雖然駕駛室……不,那只能叫駕駛位,駕駛員完全裸露在外可稱不上是個“室”。

雖然駕駛位的舒適感不足,而且完全裸露在外,但考慮到礦工的工作環境是在地下幾百米的井下,這種簡便的設計倒是沒太大問題,就算是露天礦場使用,只要工人身上穿好防護服也不會有什麽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