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 天氣控制器

氣象武器,這並不是什麽新鮮的東西,也不是什麽科幻的東西,早在上個世紀的二戰時期,人類其實就已經有了氣象武器的初步應用。

通過對機場除霧保障飛機起降,制造大霧掩護部隊渡河,這些都屬於氣象武器的早期應用。

真正意義上人工幹預天氣的技術則出現於上世紀四十年代,聯邦科學家的過冷霧核化成冰試驗的成功,為人工影響天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自此之後,聯邦便開始了將人工幹預天氣技術應用到軍事領域的實驗。

從1966年起,聯邦在越南戰場秘密進行了七年之久的人工降雨,以破壞交通,給越南人民軍的調動和物資運輸造成困難。

整個過程分為試驗和實際作業兩個階段,試驗階段於1966年在老撾進行,實際作業階段於1967~1972年的每年雨季,在老撾、越南和柬埔寨交界的狹長地帶內進行。

作業方式主要是利用WC-130E氣象偵察飛機和RF-4C偵察飛機,在作業地區向積雲發射裝有碘化銀或碘化鉛的煙彈。煙彈在下落過程中被點燃,產生人工晶核,以達到催雲致雨的目的。

聯邦的這次人工降雨作業被認為是利用氣象武器進行氣象戰的先例,成為了氣象武器被應用到戰場的開端。

至於氣象武器一詞,則出現在上世紀的七十年代,其突出特點是隱蔽性強。

有時人工影響天氣所造成的後果與自然天氣變化混合在一起,而且在某時、某地對天氣所施加的人工影響效果,可能在幾小時、幾天甚至數周後在離目標區以外很遠的地區才能表現出來。

人們難以辨認這種後果與人工影響作業之間的聯系,攻擊者很容易逃避戰爭發起者的責任。

雖然早在1977年,聯合國就頒布《禁止將影響氣候手段用於軍事目的公約》,在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再次重申了禁止研發氣象武器的規定,但是,以聯邦為首的歐美軍事強國對於氣象控制技術的研究始終未曾停滯。

氣象武器是體現總體戰思想的戰略性武器,且具有與核生化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匹敵的破壞能力,同時氣象武器還使用隱蔽,導致受害國追責困難。

因此在兩極爭霸的時代,聯邦掌握這如此強大的武器,蘇維亞又怎會甘於其後,被聯邦的氣象武器威脅呢?

所以在上個世紀兩極爭霸最激烈的年代,蘇維亞也大力投入自己的氣象武器研究,並且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果,甚至完成了類似於科幻小說中才有的天氣控制器。

只是這個天氣控制器因為技術原因存在著缺陷,它只能影響以儀器為中心的一定範圍內的天氣,無法做到遠距離影響和控制天氣不說,使用一次的成本也相當高昂,需要進行大量的準備工作。

這也使得這台天氣控制器對於當時的蘇維亞來說猶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蘇維亞人幾次啟動這台機器,所能夠做到的也只不過是調節了一下首都附近的天氣,避免了兩次幹旱而已。

當然,對於那個時代的蘇維亞人來說,這種程度的天氣控制器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至少它可以防禦首都免遭聯邦氣象武器的攻擊。

而且蘇維亞人也沒有吝嗇後續投入,依舊打算繼續研究。

但是隨著蘇維亞時代後期經濟狀況的惡化,以及蘇維亞最終的解體,繼任的露西亞卻沒有足夠的實力去繼續推動這些研究。

蘇維亞時代的航天計劃被迫中止,連已經建造完畢的航天飛機都只能放棄任其朽壞,大量的科研機構無力供養只能解散了事,而氣象武器的研究也是一樣。

整台天氣控制器連同配套的基地一起封存,露西亞官方雖然幾次想要重啟研究,但他們實在是太窮了,拿不出能夠重啟這項研究的資金,甚至連對封存的基地進行維護都做不到。

這也導致陳新等人來到這裏的時候,基地的大門和之前陳新他們在西伯利亞去過的那個基地一樣,已經幾十年沒有打開過了。

看著大門打開之後揚起的灰塵,以及周圍設備和各種東西上覆蓋的厚厚一層灰,陳新忍不住說道:“就算沒錢維護,你們也不至於說幾十年連打掃都不做吧?”

“這裏保密等級很高,從封存之後就再沒人進來過。”陪同的露西亞官員顯然早已對這種狀況見怪不怪,畢竟蘇維亞解體的時候他們繼承了太過豐厚的遺產,對這些東西早已習以為常,根本不甚在意。

事實上這個研究基地和之前陳新他們見過的那個西伯利亞的武器試驗場都屬於封存之後,档案扔在倉庫裏幾十年無人問津的類型。

如果不是露西亞的領導人曾經是蘇維亞情報部門出身,對這些事情還算有一個了解,上台之後曾經清點過這些蘇維亞時代的遺產,恐怕這些東西的存在甚至會被人所遺忘,根本不會有人還記得當年蘇維亞曾經進行過這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