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三章 重建的困境

安置點的救援隊指揮室內,陳新正在對著地圖研究著該如何對城市進行重建。

目前大部分幸存下來的災民都已經被安置到了兩個安置點,經過當地市府的統計,兩個安置點現在大約集中了不超過二十萬人的災民。

而在這場災難中,有三十萬以上的民眾不幸遇難。

經過救援隊伍和後來支援的空降部隊的努力,大約從廢墟中收斂了二十一萬具遺體,還有相當一部分殘缺不全,無法辨認。

總計還有超過八萬具以上的遺體深埋在城市倒塌的廢墟之中,無法收斂。

除此之外,這座城市95%以上的避難所全部報廢,大部分徹底坍塌,小部分部分坍塌,僅存的幾座避難所也出現了開裂、局部損壞等問題,儼然已經無法繼續使用。

整座城市所有的糧食和物資生產全部中斷,目前二十萬災民全靠救援隊伍所帶來的物資在維持生存,無論是消耗還是缺口都很大。

短期之內如果不能恢復物資供應,只靠方舟進行運輸,很難保證剩下這二十萬災民的存活。

城市此刻已經供水、供電全部中斷,安置點的飲用水靠的還是陳新臨時做出來的凈水機,融化積雪在支撐。

然而這僅僅只是這一座城市的受災情況。

這次地震所波及的是整個西南地區川、滇、黔三省,受災面積之廣、受災人口之多,都是炎國歷史上所從未有過的。

雖然各地災情不一,陳新所在的城市是災情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但情況卻都大同小異。

缺衣少食、斷水斷糧,雖然國家積極組織了救援,但這些依舊是災區所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

而且除此之外,災民的安置工作也是現在災區所必須要考慮的,不可能讓災民就這樣一直住在臨時安置的帳篷裏。

重建城市、修建新的避難所,讓災民能夠就近得到安置,這當然是最理想的方案。

但想要重建一座城市,就算是在災難之前也是一場浩大的工程,在如今這種末日極寒的環境下,施工是極為困難的。

更何況在陳新看來,依舊在城市原址上重建城市,是一項費時費力,同時也依舊存在危險的選擇。

發生過巨大破壞性地震的地區,一般在一定年限後,會有後繼的地震發生,主要是之前的地震破壞了該地區的地殼結構,成為板塊運動的能量釋放點。

板塊的運動是不停歇的,後續的能量集聚到一定程度就得釋放,而釋放的過程一般就是地震,火山噴發這類形式。

盡管這次西南地區的大地震是一次能量的釋放,但隕石撞擊、超級火山噴發對板塊和地質構造的影響是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破壞性的大地震不可能只有這一次。

所以按照陳新的判斷,更穩妥一些的做法是將地質活躍地帶的居民遷移到地質結構更穩定的地區,避免再發生地震所帶來的災難。

但這種方案過於理想了,也需要耗費更大的人力物力。

災難到來時炎國確實做到了將東南沿海數個省份的人口遷徙到了內陸地區,然而這是建立在交通、通訊、生產、建設等各方面力量都沒有受到影響,還因為災難的緣故空前集中的情況下,有著生死存亡的威脅才做到的。

現在西南地區確實存在安全隱患,但還沒有到需要將所有人口遷走的地步。

而且,國家現在也做不到遷徙和安置西南三省這麽多的人口了。

所以現在唯一可想,也是可行的方法就是就近建設新的避難所。

然而說起來容易,上嘴唇碰下嘴唇輕松得很,但真的想要在這種極端惡劣的環境下建起新的避難所,又談何容易?

現在的惡劣環境在過去只有南北兩極可以相比,而且還尤有勝之。

別的不提,至少南北極一年還有一半的時間能夠見到陽光,溫度會較為溫暖。

只是就算在災難之前,世界各國在南北極也沒有興建起什麽大規模的建築,只有寥寥無幾的幾座科考站。

固然這是為了保護南北兩極的生態環境,並沒有大規模的破土施工,但這同樣也是因為人類不具備在南極進行大規模施工的必要條件。

強風、凍土、極寒,都是制約施工的難題。

就算陳新能夠將工程機械換成泰坦,大大提高施工效率,想要重建一座城市,依舊很不容易。

“把城區的建築殘骸全部推平,平整出一塊地塊用於重建城市……”陳新看著地圖,正在為如何重建城市和避難所感到頭疼。

技術上來說推平廢墟、平整地面並不難,就和之前泰坦做的工作一樣,只需要一點點時間就能夠搞定。

重建城市的話,單純修建地表建築,其實也不難,以方艙、帳篷為基礎,進行永固改造,現在的兩個安置點就能夠改造成相對來說可以住人的居住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