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四章 氣囊方舟

陳新早就有了建造飛艇的想法,只是之前的飛艇第一投入太高,第二性價比太低,並不適合滿足現在國家的需要。

但氣囊方舟卻不一樣,它更類似於一個會飛的避難所,有些類似於《靈籠》裏的燈塔,卻又比燈塔要簡單得多,也更加容易建造。

翻閱著自己以前收集的資料,陳新也在構思著這個氣囊飛艇該如何建造。

當初他在小說裏看到的故事已經時間太過久遠,記不太清了,具體該如何制作也是毫無頭緒。

目前能夠想到的,還是和建造飛艇一樣的方式,用大型氣囊來作為升力來源。

因為如果采用熱氣球的方式來的話,燃料是個很大的問題,雖然說加熱空氣之後,可以讓空氣的體積變得更大,提供更多的升力,但顯然氣囊方舟是需要長時間飛行的,而不是說飛一段時間就降落下來補充燃料。

陳新依稀記得在那個小說裏,主角建造的是一個超大型的飛艇,載重達到了驚人的800噸,以一個成年人體重60公斤計算,這架飛艇足以承載五千人在上面生活,還有足夠的余力搭載生活物資和其他必需品。

但要想建造一個能運載800噸重物的飛艇又談何容易?

人類歷史上建造過的最大型飛艇興登堡號的載重也才幾十噸而已,總不可能造十架興登堡號那種體型的飛艇,然後把它們的氣囊都捆在一起吧?

不說這需要消耗多少資源去建造,最終得出來的也將是一個無比巨大的龐然大物,從成本和投入上來說,著實不太劃算。

但這個設想卻給了陳新靈感,現代科技可不是齊柏林飛艇建造的時代可以相比的,輕型合金可以極大地減輕飛艇的總重同時,提供足夠的支撐,保證飛艇的氣囊不會變形。

原本的齊柏林飛艇使用的材料是鋁,鋁雖然輕,但和碳纖維、石墨烯這些新型材料相比,無疑是要重得多的。

科學家早已在實驗室裏制造出了比塑料片還要輕,但堅韌程度勝過鋼鐵十倍的新型石墨烯材料了。

如果不考慮成本問題,陳新有把握把新型飛艇的載重能力提升到100噸,這樣一來想要建造一個能夠搭載一千人的氣囊方舟,理論上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而且有著系統升級作為後盾,陳新覺得自己可以嘗試建造一艘這樣的飛艇,用於西南地區在必要的時候進行人員運輸。

畢竟目前國內運輸效率最高的還是火車,但如果發生地質災害,火車的通行必然要受到極大的影響,鐵路線一斷,哪裏都去不了。

而飛機也是同樣的道理,現在才剛剛恢復通航能力的航空網絡非常依賴機場,如果沒有適合降落的機場,就算有飛機也降落不了,更不用說一般飛機只能運載一百多人的運載量了。

至於直升機,在關鍵時刻拿來搜救,轉運傷員還差不離,但想要大規模運輸幸存者,除非是能夠一次出動上百架,否則都是杯水車薪。

由此可見,制造一架能夠擁有足夠運載能力與地形適應能力的載具是很有必要的事情。

既然拿定了主意,陳新也就打開了工作站的繪圖軟件,開始繪制起設計圖來。

當然這個所謂的設計圖不過是一個連草稿都算不上的概念圖,具體的設計要放到之後才會去完善,現在陳新只是將自己腦海裏的想法記錄下來而已。

只不過是個概念圖,繪制起來當然很快。

陳新很快就在屏幕上畫出了一個和齊柏林飛艇差不多的雪茄型結構,下面有著一個大大的吊艙。

然而看著這個設計圖,陳新很快就否定了這樣的設計。

雪茄型的設計並非不合理,這對於飛艇來說可以算得上非常經典的設計,即便是現代飛艇也大多沿用這樣的設計,反而是異形的飛艇很少見。

但陳新所需要的是一個有足夠升力的氣囊方舟,而不僅僅只是一架飛艇,那麽理所當然的,足夠的升力和滯空能力才是陳新所需要的,向雪茄型飛艇所帶來的更快的前進速度對於陳新來說反而可有可無。

所以很快,圖紙上的飛艇造型變成了一個圓盤一樣的形狀。

整個飛艇看上去更像是個飛碟,扁平的圓形造型讓飛艇看上去更大了,雖然長度沒有變化,但體積無疑增大了許多,內部所能夠容納的氣體總量也大大增加,飛艇所能夠承載的重量也得以提升。

看著這個修改之後的結構,陳新又在上面塗塗改改,好一陣之後,這個氣囊方舟才算是設計完成。

它有著240米的最大直徑,整個飛艇的高度在充滿氣體的情況下有130米高,內部陳新打算用石墨烯材料來作為支撐,用多個氣囊來提供升力,這樣在一個氣囊發生破損的時候,其他氣囊還能提供足夠的升力,不至於因為氣囊破損而導致整個方舟墜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