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烘幹機的選擇

對於托盤的形式陳新還是有些猶豫,雖然說要做成抽屜式的,但無疑還是一個大托盤,托盤底究竟是用鐵皮做成不透風的,還是用紗網做成透氣的呢?

陳新看著自己畫出來的設計圖,陷入了猶豫之中。

整個櫃體倒是不難設計,做成一個四腳立櫃就可以了,至於底部,只要放一個熱風機,能夠往上吹熱風就已經是很完美的設計了。

令陳新感到為難的是櫃體當中用來盛放稻谷的托盤的設計,在該用什麽結構的選擇上他犯了難。

在整個櫃子中,陳新打算放上大約十二層托盤,這樣一次可以在保證通風的情況下烘幹比較多的稻谷,三袋兩百多斤稻谷,大約分個四五次就能全部烘幹。

但問題是托盤到底是該用鐵皮托盤,還是用紗網托盤呢?

鐵皮托盤更好承重,可以在上面放更多一點的稻谷,而紗網的話承重性能不算太好,所能盛放的稻谷顯然要少一些,很可能讓自己要多幹一次活。

而且鐵皮托盤的結構比較簡單,做起來也相對容易,剪一塊鐵皮,卷個邊就算完事了。

紗網的話,還得先做邊框,然後再把紗網固定上去,並且紗網的固定不是說釘幾個釘子就完事了,而是需要用壓條緊緊壓住四條邊,它才不會脫落的。

關鍵是紗網很不耐用,就算是鋼絲網,如果經常承受重物的話,也是容易脫紗的。

不過要是能弄到以前廚房裏用的漏網或者篩網那是最好的,那種質地比較堅硬,比鋼絲網更結實,而且網眼細密,但又有足夠的透氣性,拿來做這個的話,是最合適不過的。

只是這種東西現在很難弄到,而且就算有也不夠大,自己做的話那種細密的金屬網,就算有系統輔助也是個費神的活。

畢竟沒有圖紙的話,借助系統的力量也僅僅只是將材料加工成陳新想要的形狀,而零件組裝還是要他自己動手。

所以陳新在畫著設計圖、薅自己頭發的同時,也讓李玉龍幫自己想辦法弄一台谷物烘幹機或者弄一些金屬篩網來。

不過就算是想要弄交易市場的李玉龍,對此也感到有些為難,表示會盡力去找,但不保證能弄的到。

對此陳新也感到一陣無奈,如果實在是找不到合適的篩網,他也只能考慮推翻立櫃式的設計,做成滾筒了。

所謂滾筒,就是橫放的一個可以旋轉的圓筒,裏面會有一道一道的擋板,將糧食放進去之後以電加熱的方式加熱筒壁並且同時旋轉,以溫度來烘烤谷物中的水分,直到烤幹。

這種滾筒式和立櫃式算是烘幹機常見的兩種類型,無論大中小型號都有,只是相對而言,滾筒式的電加熱無疑要比鼓風機來的耗電。

也正是因為出於節能的考慮,陳新還是希望使用立式吹風的烘幹機,而不是滾筒式的電加熱。

好在這些稻谷收割下來之後暫時還能存放幾天,烘幹機並不是馬上就要,而且實在不行,陳新還可以把糧食攤開在避難所的地板上,就這麽自然風幹。

當然,自然風幹的效率十分低下,而且很占地方,兩百多斤糧食攤開來也是很大一攤的,對於陳新來說,他唯一能想到適合攤開這些糧食的地方就是連接避難所大門和內部的甬道。

幾十米長的甬道是全硬化水泥表面,而且筆直平坦,把糧食攤開在那裏的話,確實可以起到自然風幹的效果。

不過那樣的話,可能需要晾上一個星期才能讓糧食達到幹燥。

而且這裏還需要考慮一個問題就是,避難所內部其實空氣濕度是比較大的,雖然通風系統會讓一部分水汽被排出去,而陳新最早建造避難所時安裝的水循環系統也能回收一部分空氣裏的水汽,但因為有著種植溫室的存在,植物蒸騰作用之下,空氣濕度依舊相對較高。

所以這樣晾曬確實可以讓谷物脫水,但卻並不能達到烘幹機烘幹之後的效果,谷物中依舊會有一定的水分,影響存儲。

然而沒有其他辦法的話,也就只能這麽做了。

不過在考慮這些問題之前,陳新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那就是……煮飯!

剛收的新米,怎麽能夠不煮一碗香噴噴的大米飯,嘗一嘗自己辛勤勞動之後,收獲的成果呢?

稻谷脫殼並不算是什麽麻煩的事情,如果是已經烘幹或者曬幹的稻谷,哪怕是用手搓都能搓掉谷粒上的稻殼,讓谷粒變成糙米。

不過若是水分去除的不夠,那就只能借助工具來加工了。

若是災難之前,就算是農村裏也很少有人用人工去脫粒了,農村一般都建有糧食加工站,有專門的機器,將稻谷倒進去之後,出來的就是白花花的大米,而脫下來的谷殼也會作為糠收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