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人工智能破案(第4/5頁)

“時間是在距今13天前,下午1點13分31秒,至1點15分07秒。”

“號碼自您所說的那座‘深山基站’撥出。”

“而通話接收方所在的基站,也是這個基站。”

“只有1條?”林新一有些驚喜地在鍵盤上飛快打字回應:“而且接電話的那個人,當時也在這個基站的信號覆蓋範圍之內?”

這意味著打電話和接電話的兩個人,當時都在這座山上,距離相隔不遠。

這就正好和林新一之前推理出的,“兇手和死者在這裏約好見面、先到者等待許久打電話給對方詢問”的情況完全吻合。

僅憑這一點就基本可以確認,這通電話就是兇手和死者打的。

但這還需要證明——

最直接的證明方式就是:

“諾亞方舟。”

“你有查到這條記錄的通話雙方之中,有誰在警務系統裏被登記為‘失蹤’麽?”

死者已經悄無聲息地逝去十來天了。

在她“失蹤”的這十幾天裏,她的親人朋友很可能已經就近向當地警方報案,使之在警務系統裏被登記為“失蹤人口”。

只要拿手機號主的身份信息跟全國失蹤人口記錄做對比,看看裏面有沒有身份互相吻合的存在……

就能證明當時在這山裏打電話的兩人之中,是不是本案的死者和兇手。

而死者的身份,兇手的身份,也能輕而易舉地隨之確定。

這從技術上講並不困難。

對堪稱外星造物的人工智能諾亞方舟來說,這就更應該是小菜一碟。

但林新一沒想到的是……

“抱歉。”

諾亞方舟給出了否定的回答:

“通話雙方的手機號都沒有進行實名登記。”

林新一忘了。現在這年代,開通手機號根本就不需要進行實名登記。

想從手機號查到機主身份,還得額外花費一些功夫。

而最重要的是……

“您還搞錯了一點。”

諾亞方舟的字裏行間透著無奈:

“據我所知,您所在的國家迄今為止,根本就沒有建成全國聯網的警務數據系統。”

“包括東京警視廳在內,很多地方還在用紙質文件記錄數據。”

“您所說的‘失蹤人口數據庫’,根本就不存在。”

“不過,我可以以東京警視廳的名義幫您向全國各地方警署發送協查郵件,請他們把各自的失蹤人口档案傳真過來。”

“當然,這些紙質資料……”諾亞方舟很嫌棄地補了一句:“您得自己翻。”

林新一:“……”

“好吧……”林新一終於意識到自己一時激動,精神“穿越回去”了。

諾亞方舟或許科幻,但這時代卻還落後著呢。

這人工智能還是生得早了一點。

不然分分鐘變成天網,控制世界都不是問題。

現在諾亞方舟幫不了忙,日本又還沒有全國聯網的失蹤人口數據庫……那這該怎麽辦呢?

真的去翻那些傳真過來的紙質文件?

那得翻到什麽時候?

林新一光是想到那書上紙海,頭皮就一陣發麻。

“諾亞方舟,就沒有別的辦法了麽?”

“有。”人工智能回答道:“我可以幫您嘗試調取這兩個號碼的短信記錄,通過智能分析短信對話內容,試著確認兩名手機號號主的身份。”

“不過這需要一定時間。”

“而除此之外……”

諾亞方舟又很快給出了另一種解決方案:

“我還可以幫您對那兩個手機號碼進行定位,確定機主的大致位置。”

這年頭手機還沒有裝GPS。

但林新一知道,諾亞方舟說的手機定位,應該是指這個年代便已存在的基站定位法:

通常,在城市中,一部手機會在多個基站的信號覆蓋之下。

手機會對不同基站的下行導頻信號進行“測量”,得到各個基站的信號TOA(到達時刻)或TDOA(到達時間差)。

根據這個測量結果,結合基站的坐標,就能夠計算出手機的坐標值。

這種定位方法誤差一般在100米以上。

而且是目標所處地區的基站越少,誤差越大。

如果是在地廣人稀的山區,方圓幾公裏只有1個信號基站的地方,那這誤差就能大到幾公裏。

這種手機定位方式肯定不會太精準。

但如果能通過手機定位知道兇手目前所在的大致位置,那對案件偵破多多少少也會有所幫助。

於是林新一滿懷期待地等待著諾亞方舟的回應。

而諾亞方舟沒過多久,就又給他發來一條短信:

“當天在山中通話的兩個手機號碼之中:”

“手機號xxxxxxxx,已關機,無信號。”

“記錄顯示其最後一次聯網時間是13天前,下午3點32分1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