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 真正的死因(第2/4頁)

看著不再像彈孔,更像是蛆蟲啃食出來的蟲洞。

“如果現場留有死者的衣物,倒是還能憑借衣物上面的彈孔來鑒定槍傷。”

“但這次的案子,死者身上……”

死者身上根本沒有衣服。

不僅是沒有衣服,死者的證件、手機、錢包,這些隨身物品也一件沒有剩下,似乎全都被兇手給帶走了。

現場只留下了一只空運鈔箱。

還有這麽一具腐敗得讓人難以辨識傷口的無名女屍。

“現場沒有發現死者衣物。”

“霰彈彈孔又很容易與蛆蟲侵蝕混淆。”

“而這胸部肋骨的多處粉碎性骨折……”

“也的確有可能是徒手打擊造成的。”

“如此一來,出現誤判倒也情有可原。”

林新一說著說著,倒是對那位誤判死因的同行產生了些許理解。

但他還是留著幾分不滿,因為:

“霰彈轟擊造成的粉碎性骨折,和徒手打擊造成的粉碎性骨折,其骨折形態在細節上肯定是不一樣的。”

“只要仔細觀察耐心分析,二者分辨起來也絕不算難。”

說著,林新一又拿出一張死者肋骨部位的特寫:

“這幾處粉碎性骨折都不是普通的骨折,骨折處都伴隨有一些不起眼的類圓形骨質缺損。”

“而這種類圓形的骨折缺損,就是霰彈鉛丸穿過人體時在骨骼上留下的痕跡。”

“再仔細觀察這霰彈鉛丸的分布區域大小,結合其彈丸沒有留存人體,而是全部鑿穿胸部、從後背穿出的事實。”

“不難證明,兇手是在一個比較近的距離上,對著死者前胸部位開槍的。”

“所以這些鉛丸擴散分布的面積不是太大。”

“而且彈丸本身也有足夠的動能洞穿人體,鑿穿後背飛射出去。”

“原來如此……”

降谷警官隨著指引一番仔細觀察,果然從屍體的骨折處發現了那些小小的類圓形骨質缺損。

他終於相信了林新一的判斷。

但他還是非常不解地問道:

“既然死者是被霰彈槍打死的,那現場應該會發現兇手開槍後留下的彈殼和彈丸才對吧?”

“怎麽會什麽都沒有呢?”

“這個……”

林新一想了一想:

“彈殼應該是被兇手自己帶走了。”

那兇手謹慎到連死者的衣服都給扒光帶走處理了,當然不會忘了彈殼這麽重要的痕跡物證。

而霰彈槍的彈殼本身就體積不小,一發霰彈能有拇指粗細。

就算拋殼拋到了地上,槍手也很容易將其從地上找到,撿起帶離現場。

當然……彈殼是容易帶走,彈丸就不一定了。

霰彈槍一發子彈裏能有十幾顆小鉛丸。

這麽多小鉛丸噴射出去,又鑿穿人體向後飛出去不知多遠,最後像下雨一樣掉到地上、嵌進土裏——

兇手肯定是很難將其一一找出,再從案發現場帶走的。

理論上,案發現場至少也該發現幾枚鉛丸才對。

可問題是……

“兇手找起來難,警方找起來也難。”

“而負責現場勘察還是群馬縣縣警,他們……”

林新一欲言又止,最後為了都縣關系、警界和諧,還是給這些地方上的同行留了些許面子:

“他們也是盡力了。”

“沒有發現也可以理解。”

這幫混子連現場溫度這麽基本的數據,都忘了在勘察報告裏寫。

怎麽能指望他們有耐心細細勘察現場,找到那些可能散落在泥土裏的小小鉛丸?

所以勘察報告裏說現場沒有發現彈丸,並不能說明現場就真的沒有彈丸。

因為這份漏洞百出的報告,本來就沒法證明什麽。

“也是……”降谷警官想通了其中的關節:

現場勘察報告可能是錯的。

但林新一從屍體上發現的骨質損傷形態,卻是貨真價值做不了假的。

看來死者的確是死於霰彈槍的近距離射擊。

而現在死者的年齡、性別、人種、死因、大致死亡時間,都已經差不多確定了。

“接下來值得討論的問題是……”

林新一來來回回地翻看著那份被他看成《錯題集》的案件資料,倒是也沒能再從這份資料裏面翻出更多的錯來。

於是他終於將注意力放到了本案最大的一個疑點上面:

“那只四菱銀行的運鈔箱。”

“兇手帶走了彈殼,帶走了死者的一切隨身物品,甚至連身衣服都沒給她留下。”

“但他卻偏偏留下了這麽一只空運鈔箱。”

“這是為什麽?”

“這個麽……”降谷警官笑了一笑:“倒是不難理解。”

“我本來就有這方面的猜測,而林先生您又已經證明本案的死者不是‘廣田雅美’,那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更加明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