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兩京制?

這個名字其實挺通俗易懂的,但問題就在於這個兩京制要怎麽實行,實行到什麽程度,兩邊京城要怎麽安排?

兩京制其實在之後的朝代,不說最有名的明朝,就算是唐朝都已經有了兩京制。

只是明朝的時候兩京制更加徹底,一模一樣的官職體系北京一套南京一套,而唐朝時期的兩京制就沒這麽“涇渭分明”。

蕭子瑢在提起兩京制的時候之所以猶豫也是有點把握不好這其中的度。

如果不安排同樣的官職體系,那麽怎麽能凸顯出是兩京呢?建康到時候也只是名存實亡。

而有兩套同樣的體系的話很容易造成分裂,明朝那愈演愈烈的黨爭也有一部分跟兩京制有關系。

更何況在明朝的時候南京就相當於是“流放”的,一些官員得罪人又不至於判罪的情況下就會送過來養老,以後的前途自然也就沒了。

蕭子瑢一點也不希望建康會變成這樣,一旦沒有了奮鬥動力,來這裏的官員就很容易消極怠工。

一旦他們消極怠工,建康的沒落都是早晚的事情。

他對建康又不是真的一點感情都沒有。

所以最後蕭子瑢定下來的就是建康也有一套官職體系,但並不是三省六部制,而是九卿制,年少有為或者有能力的官員就放到建康來鍛煉一下,若是合格就直接升入長安中樞。

當然在擔任九卿之前,這些官員都必須經歷過外放,甚至蕭子瑢已經盤算好了,跟後世一樣,別管你多厲害出身多好,只要入朝就必須通過科舉,然後經過一系列的學習之後外放當親民官,一點點往上升。

舉薦制度肯定也還是有的,但是通過舉薦上來的就相當於走了捷徑,想要跟那些考上來的人一樣升官那就必須能力不遜於這些人。

實際上有這個能力的人一般讀書也不會太差,哦,蕭子瑢甚至還打算等穩定下來之後,將公務員考試系統也給搬過來。

後世的一些公務員在這年頭算是小吏,小吏屬於不入流的職位,能走正經科舉仕途的人都瞧不起小吏。

可就是這些小吏才是親臨一線,最知民生疾苦的人,所以若是有些人家裏供不起讀書,只要他認識幾個字,那就可以給一個機會。

若是足夠有心氣,肯定有人會想辦法把讀書這一塊短板給補齊。

朝中大臣不知道皇帝的思維已經發散到了什麽地步,他們還在討論兩京制。

蕭子瑢這個兩京制其實也並不是沒有缺陷,只不過目前而言是最好的。

最主要的是算是明確了晉升渠道,皇帝的態度擺出來了:想要當三公六部九卿?去幹活吧!

不懂民生疾苦的人也不是沒有官職,很多清貴官職就是用來養著這些世家大族的閑人的,蕭子瑢也沒打算取消。

雖然看上去很花錢,但這些人祖輩都是為國出過力的,有大功於國,若是這樣的人子孫後代連個富貴都保不住的話,那誰還會為國家盡心盡力?

當然那些犯了罪的就不說了,不過蕭子瑢上台以來還沒像大家想的一樣嫉惡如仇,動不動就砍人。

他每次下令查辦必然有理有據。

從國家角度來看,蕭子瑢這個想法不能說不好,雖然看上去這些世家大族或者高官的後代一旦沒能力就容易被邊緣化,但現在也不比這個好,而且現在的話,一旦有一代人撐不住下去了,想要再回來那可是難上加難。

若是按照這個制度來的話,只要子孫後代還有那麽一兩個出息的,就不用擔心以後。

只是具體還要慢慢磋商才行,官員體系突然多了一套,誰留在這裏誰跟著走都是問題。

不過大家很確定的是只要能夠留下來,必然前途無量。

等散朝之後,蕭子瑢又把蕭衍跟柴河留下來。

他笑眯眯地看著柴河問道:“柴束忍最近怎麽樣?”

柴束忍之前是晉陵王的長史,後來變成了晉陵國相,蕭子瑢被封太子再登基之後,他作為東宮舊臣理應是雞犬升天的那波。

只不過蕭子瑢跟朝中這些大佬們相處得還好,再加上有蕭雪行這個攝政王坐鎮,柴束忍就算回來頂天也就是能混個六部侍郎。

所以蕭子瑢思前想後幹脆就把柴束忍留在了晉陵繼續當國相,晉陵國他沒有廢除,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以後肯定還會有一位晉陵王。

柴河若有所覺笑呵呵說道:“他已經許久沒回家,每次來信都是一切皆好,看起來應該也不錯。”

蕭子瑢點頭:“他在晉陵也時間不短,經歷不少,等遷都之後,建康這邊朕打算弄成跟晉陵差不多模式,具體還要再商議,但朕思前想後,還是覺得他有經驗最適合留下來,尚書令到時候不要舍不得啊。”

柴河簡直要被這個餡餅砸暈了,蕭子瑢雖然沒有直接給柴束忍升官,但那意思就是要讓柴束忍領頭,建康就以他為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