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第5/10頁)

皇帝咳了一聲,沈公公適時遞過去一杯參茶,皇帝喝了兩口,將茶杯放在桌上,看了出神的成玉片刻,道:“四王子敏達乃是烏儺素王太子胞弟,自幼與太子感情極好,其人一表人才,清芷爽朗,文武兼全,他既向皇兄求了你,皇兄左右考量,亦覺他乃良配,也有意將你許他,”成筠停了停,撫著手中一柄鎮紙,目光凝在成玉臉上,語聲和緩,“但畢竟遠嫁,皇兄不願迫你,因此召你入宮,也想聽聽你的意見。”

雖然皇帝將此事敘述得如同一場尋常議親,且還因是一位英俊皇子求娶一位美麗王女,而使這場議親帶了幾分浪漫,但事實當然並非如此。

實際上,成筠剛得到北衛宣戰邊境告急的消息,便飛信傳書與連宋商議,定下了同烏儺素結盟之計,挑選了使臣出使。但此非常時刻,談判交涉耗時越短越好,為使結盟萬無一失,成筠便召了今夏隨兄長出使大熙後並沒有隨使離開,而是留在平安城遊學的烏儺素四王子入宮密談。

這場密談是樁交易,成筠希望敏達能回國一趟,幫助大熙使臣遊說他的父王和長兄,盡快促成兩國結盟;而與之交換的是成筠亦可應敏達一事,允他所求。天子之諾,乃重諾。敏達若有野心,在此時提出要大熙將來助他奪嫡登大位,成筠都有可能答應,但這位四王子卻愛美人不愛權柄,用這一諾提出了求娶紅玉郡主成玉為妻。

這當然是不用考慮的事。成筠答應了。

敏達的確才能卓著,昨夜大熙使臣便有密信送至成筠的禦案,解開密碼,信中說結盟已成,還說當此信送出之時,自礵食戰場上撤回的四萬軍隊已抵達烏儺素邊境,是夜便將秘密進入烏儺素國,執大將軍之令,於烏儺素和北衛的北部邊境發起進攻,在北衛國空虛的大後方點一把火。皇上收到信時,北衛應已分兵回防,救援失城去了,淼都防線的對峙局面當已被打破,戰勢自此將朝著大將軍所預估的局面順利過渡,請皇上不必掛心。

結盟既成,烏儺素國那邊新開辟的西戰線也進展順利,這固然是可喜之事,但也意味著將成玉送去烏儺素的時刻到了。

故而成筠才會召成玉入宮。

成筠早已答應敏達的求親,這已是一樁無可轉圜之事,今日同成玉提及這樁事時,他卻說不願迫她,要聽聽她的意見,不過是他不能擔一個強迫之名,要讓成玉自己點頭罷了。

他不大有把握他的大將軍對成玉到底是個什麽態度,固然從前他有心撮合他二人,但此一時彼一時。若連三亦心慕成玉,他卻強硬下令送她和親,說不便會令君臣生隙,但若是成玉自己答應,那便不一樣了。

他知他這位堂妹聰慧,不用他點撥,亦能明白這樁親事的重要,她一向胸懷大義,她會自己點頭。

他並不是不疼愛她,往日裏聽她自己顛顛倒倒說什麽“我們當公主郡主的姑娘,說不定哪一日就要去國離家,和親遠嫁,學什麽琴棋書畫啊,反正那些異邦人也欣賞不來,還不如學個他們當地的馬頭琴”時,他還氣過她總胡說八道,也曾想過他怎會讓她去國離家和親遠嫁。

那時未料到終有一日她所言成讖,而他竟沒有怎麽猶豫就選擇了犧牲她。可他一朝為君,撫四方,牧萬民,肩有重責,他只能如此選擇。

天子這條路,走得好的人,必要做孤寡之人。

成玉靜靜地坐在一張杌凳上,她聽懂了皇帝的態度,也聽懂了他雖然告訴她可以發表意見,但實際上他並不希望她有什麽意見。生在皇家,該懂的她都懂,且她行過千裏路,也讀過千卷書,還起碼幫京城中不學無術的貴族少年們代寫過上百份時政課業,因此她也猜出了這樁親事背後的波瀾暗湧。

皇帝問她對和親有何意見,固然皇帝不喜歡她有什麽意見,不過她其實也真的沒有什麽意見。從前老道算出的那道病劫和那道命劫她都應過了,她不覺得這第三道劫數她還能有不應之理,她只是一直沒有去想它罷了。

老道說她一旦和親,小命休矣。她從前的確很抗拒這件事,這花花世界如此爛漫多姿,她是想要活著的,誰不想要活著呢。但舍她一人遠嫁,可使萬民早日脫離戰火,盡管和親說不定會令她殞命,她也無法說不。

她被大熙的黎民奉養長大,即便為他們而死,也是死得其所。這命運雖然殘酷,但或許是她早料到了有這麽一日的緣故,她並無自憐,也無哀傷。

她去過冥司,知道了人死後將有幽魂歸於地府,渡思不得泉,過斷生門,飲忘川水,上輪回台,入往生樹,然後像一張白紙一樣投身到一個新的地方,做一個新的人。那似乎也沒有什麽可怕。

去往烏儺素,何嘗不是去往一個孤獨的新地方,斬斷前塵,做一個新的人,那同身死入冥司又有什麽大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