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第2/2頁)

三皇子點頭,這段時間,軍隊已經集結得差不子了。

朝廷一動,汝陰王和涼州北境的霍家軍也動了。在朝廷宣布三十萬大軍進軍幽州之後,汝陰王發檄文斥責朝廷無道,替幽州鳴不平,勒令朝廷退兵,不然他們也緊跟著出兵了。

顯然,朝廷不可能聽他們的警告,於是,汝陰王出兵了,目標——兗州和豫州。

霍家軍是迫不得已動的,目的就是迫朝廷抽調一部分軍隊回援,減輕幽州的壓力。

但朝廷全然不管這些,直接抽調二十萬兵馬疾馳冀州,加上冀州本身就有王朗所掌的十萬兵馬,一共三十萬兵馬,即將壓向幽州。

朝廷和汝陰王的動向,匯聚到了伊春城主府。

城主府中不少成員都看出了汝陰王的心思,“汝陰王這分明是打著替咱們伸張正義的旗子替他自已謀利嘛。”如此一來,他進攻兗州和豫州就師出有名了。

姚春暖道,“不用管他。”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如今華夏大地只剩下三方勢力,勢力和勢力之間合作或者利用,都是很正常的事。雙方異地而處,她也會這麽幹。

姚春暖接著交待,“朝廷發兵攻打幽州一事,咱們得發布公文回應一下,為後續有可能引起的傷亡做個鋪墊吧。”

“是。”

“另外,我們伊春軍團在交州的戰事也要及時張榜地向民眾匯報一下,每下一城,戰果和傷亡戰損這些,都匯報。”

封秀東有些不解,捷報公告天下,他能理解,因為朝廷向來都是這麽幹的,但是傷亡等戰損也要公告嗎?

姚春暖沒有過多地解釋,有些事不能老是讓別人告訴,自已慢慢去體會,或許能體會更多。

伊春城主府紅榜一張,底下就聚滿了人。

第一張紅榜是回應大梁發兵三十萬攻打幽州的,大致意思如下:

很遺憾大梁朝廷做出如此不智之決定,現在正是與外族鬥爭的關鍵時刻,雖然我們伊春城主府誠摯地希望大梁朝廷勿要大動幹戈,不希望將不必要的兵力浪費在內戰上。

我們幽州,在這個時候,不主動掀起戰爭,也不懼怕戰爭。

若朝廷一意孤行,後果自負。特此警告,勿謂言之不預。

伊春城主府的警告,三皇子只當作是他們虛張聲勢。摧毀了安南王的勢力之後,三皇子對於集中兵力平定叛亂,那是信心十足。

第二張紅榜,則是匯報了伊春軍團在交州的戰事的進展。

對於伊春城主府此舉,汝陰王很有看法,“娘的,伊春城主府竟然將戰損傷亡向外公布?這一招真是損啊!”伊春城主府這麽一搞,弄得比朝廷都還正式,他們這是將自已當成了官方軍團了啊。

司馬賢只剩下感嘆了,在引導民心這一塊,伊春城主府使出的手段真的是厲害。

這兩張紅榜一貼,伊春的一舉一動,牽扯著千千萬萬老百姓的心,特別是後者,尤其讓人揪心。

他們物傷其類,都在為陷在交州的大梁子民感到揪心。同時,也在為奮戰在交州的伊春軍團感到擔心。戰損兩字,觸目驚心。每一個數字,都代表了一條生命。然後,對於朝廷對於汝陰王,無數的不滿、指責、質問產生了。

“朝廷那麽喜歡打仗,為什麽不去打南蠻?”

“還有汝陰王,不是有五六十萬兵馬嗎?為什麽不能出兵?”

“對啊,為什麽要讓伊春軍團單打獨鬥?!”

“朝廷不止是讓伊春軍團單打獨鬥,還想趁人之危呢!”

因為伊春軍團,用鮮血和生命,挑起了本該屬於大梁護衛百姓的擔子,所以才有無數人替它鳴不平。

民心所向!太子眼前一黑,他最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

“汝陰王撿漏王!”

汝陰王:???

他太冤了,民眾完全是因為朝廷而遷怒於他嘛。

“要不要發兵交州?”他問司馬賢。

司馬賢搖頭,還是那句話,現在發兵,不過是給刑長風提供助力罷了。還不如埋頭苦幹,盡快將兗州和豫州打下來呢。國之爭,不在於一時。

事已至些,汝陰王只能自已安慰自已,好歹有朝廷墊底,他不是被罵得最慘的那個。

朝廷被罵沒有大局觀,面對眾多的質疑,三皇子只有一句話,攘外必先安內!等平定了內亂,他們自然會驅逐外族異族!

對這說法,民眾並不買賬。如果伊春那邊和朝廷一樣的想法,攘外必先安內,那麽,生活在邊境的老百姓們就該死嗎?他們估計是望眼欲穿等到死都等不來朝廷的救援!等你們內戰打完,就只剩下壘壘白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