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第2/3頁)

說起軍事,汝陰王熟稔,他很快就估算出伊春得投入的兵源數量,“保守估計,至少得投入三十萬這樣。畢竟南蠻駐交州的軍隊數量可不少。”

司馬賢又笑著問他,“伊春才有多少兵馬?”

汝陰王靈光一閃,“你是說,幽州空虛?”

“嗯,我們能想到這點,朝廷肯定也能想到,以三皇子的瘋狂,肯定會趁機攻打幽州的。”特別是在剛打敗安南王的當口。

汝陰王隱約知道他們能做點什麽了。

司馬賢也不賣關子,說道,“現在伊春占據了大義,朝廷此時出兵攻打幽州實屬不義之舉。等朝廷一出兵,我們可以趁機發表檄文,然後出兵攻打兗州和豫州,一定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就是這樣!”汝陰王附掌而笑。

司馬賢心中暗忖,等占據了兗州和豫州,再視情況,看看是北上冀州還是南下楊州,或者西進司隸,都是很好的選擇。

朝廷和伊春鬥這麽一場,若是朝廷弱勢,他們就直接進軍司隸:若是伊春被朝廷所壓制,他們就可以北上:若是二者勢均力敵,他們還可以南下揚州。

皇宮

正如司馬賢猜測的那樣,三皇子得知刑長風出兵交州之後,第一個念頭就是趁幽州空虛,大軍直接壓境,趁他病要他命!

太子得知消息,拖著病體前來阻止,“現在伊春占據大義,朝廷這時出兵的話,會被天下人所罵吧。”

三皇子不以為然地道,“不然你說怎麽辦,任由伊春坐大嗎?至於罵名?因為伊春城主府那幫人,我們大梁朝廷背負的罵名還少嗎?就拿交州來說,誰說我們朝廷不管了?事有輕重緩急,等我們收拾了安南王之後,自然就會處理交州的問題了,誰讓他們多事了?太子殿下,現在是幽州最虛弱的時候,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消滅伊春勢力的機會。本王就問你,面子和裏子,哪個重要?”

“咳咳——”太子一邊咳嗽一邊思考,這選擇真是難啊。

太子咳完之後,一直沒說話,三皇子理解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太子殿下,歷史是為勝利者書寫的,只要能將伊春消滅,我們大梁朝廷的一切罵名,將來都不會存在。”

朝廷這個時候發兵攻打幽州,令舉國震驚。

無數人驚呆了,無數勸諫和罵人的信件飛向朝廷,朝廷這是在幹什麽啊?伊春城主府攻打南蠻,朝廷不幫忙就算了,怎麽還反過來攻打幽州,幫起南蠻的忙來了?

他們知不知道這樣做是在助紂為虐?

他們這樣做,根本就不顧交州四五十萬大梁子民的安危!

寒心,太讓人寒心了!

三皇子面對群情激憤的言辭,依舊不改其志,就是要在此時發兵平定幽州!

就在這當口,京城太學的山長盧謙掛印而去,離去之前,他曾在書院鮮明旗幟地反對朝廷在此時發兵攻打幽州。

他當時面對著所有太學的學生,“說實話,一直以來,我都知道,朝廷有這樣那樣的小毛病,比如稅收重,有貪官汙吏,也不那麽愛戴百姓等等,但是再怎麽不好,一直以來它都護著我們不受外族的侵略。”

“我不知道對人對國家對朝廷是如何要求的,但我的要求就是這麽簡單。它可以不那麽完美,甚至可以有些貪官汙吏,但是但是,面對異族外族,是一點也不能退讓的,因為民族大義不容退讓!”

盧謙的話,讓在場的學生有人震驚,有人深表贊同。

“但是近些年,我對朝廷是失望的。皇室一直在拼命地維系著自已的統治地位,儼然不顧百姓的死活。”

盧謙仍舊自顧自地往下說,“而伊春呢?他們這兩三年為境內老百姓所做的事就不說了,就說幽州的四五十萬兵馬吧,這一兩年的時間裏和北狄、西戎、南蠻都打過仗。可以說,幽州的五十萬將士,代替了朝廷,鎮守了大梁四方。故而,我不希望朝廷在這時候攻打幽州,強烈反對朝廷出兵!”

說罷,他便掛印而去。盧謙很清楚,當著眾學生的面發表了這樣的觀點,他這山長是不可能再做下去了。而且,他本人也極有可能面臨牢獄之災甚至死亡之禍。但是,他不在乎。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身為讀書人,與身俱有的清正之氣不能被現實所汙。

果然,三皇子聽說了他的大膽狂言之後,極為震怒,當即下令讓人將其捉拿下天牢,並細查他是否與伊春方面有勾結!

沒兩日,盧謙身死,官方給出的對外的說法就是盧謙被伊春所收買,所以那一日才會面對眾學生大放厥詞,抹黑大梁朝廷,汙蔑皇室。

盧謙人雖死,成就了他不畏皇權的名聲,進而得以青史留名!

可以說,他給了這個風雨飄搖的朝廷在聲望上致命的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