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第2/3頁)

若說姚祖父這把年紀了,最擔憂的莫過於子孫沒出息。如今他的孫女在信中給他指了一條明路:再加上她的擔憂也不無道理,隨著她越來越聲名在外,不管是她的敵人也好還是她上峰的敵人也好,對付不了她,難免會想些歪門邪道,他們兩家至親就是靶子。所以姚祖父在看完信之後,就開始思索舉家搬遷的利弊了。

回到家後,姚大伯家也開起了會議。

“爹,你是怎麽想的?”姚大伯最先要確定他爹的想法。

“說實話,我想去伊春!”姚祖父毫不掩飾自己內心的想法,甚至在說起這話時,雙眼發光。

“你是知道我的心病的。”

身為長子,他當然知道的。

“我做了夢都想讓姚家更換門庭,可惜你們一個個都不是讀書科舉的料,便只能這麽中不溜地混著。”

姚大伯慚愧地低下了頭。

“你應該明白,一個人有沒有出身之間的區別。”

姚大伯點頭,確實是這樣的,這些年,要不是他們姚家接連出了兩任村長,說不定他們名下的土地都會被人低價強買強賣。而且沒點出身,再沒點本事的話,求人辦事多難啊,有時候錢財去了,都拜不到正神。

“現在阿暖好不容易找到了另一條路,並且已經走了上去,我們應該去幫她!而不是任由她一個人單打獨鬥,獨自打拼,我們卻只享受她帶來的威望和榮譽。”姚祖父說這話時,整個人神采奕奕的。

姚大伯有一瞬間的失神,他是好久都沒有見過這麽有鬥志,這麽精神抖擻的父親了。

“你呢?是在猶豫?是故土難離還是舍不得你的村長之位?”

姚大伯搖頭,本來確實有點舍不得的,但聽了他父親的一席話,比起侄女的主薄之位,他這個不入流的村長之位,便也沒什麽稀罕的了。至於故土難離什麽的,更不存在了,他們姚家往上數幾代,也不是金牛村人。而且經歷了侄女被牽連流放的事之後,他的威望也不如以前了,辦事不如以前順滑。

姚祖父點了點頭,“你這麽想就對了,你注意到了嗎?這兩年的賦稅一年比一年多了。”

聽到這話,姚大伯當然明白他爹的意思,也就是說,往後他這村長的位子只會更不好坐。只是吧,要舉家去投奔侄女,他還是覺得不得勁。而且,他還有疑慮,“爹,阿暖以前瞧著沒那麽聰慧啊。”

“後輩出息了還不好嗎?難得糊塗知不知道?而且不是有個叫做大器晚成的詞嗎?阿暖估計就是這樣的吧。到底是環境鍛煉人,讓她不得不成長起來。”

姚大伯想想,確實,再也沒有比他侄女經歷的還要更惡劣的環境了。她不奮起,估計真的沒法善終。

“別想那麽多了,如果不是親的,誰會那麽費心出錢出力地安排我們呢?”

姚大伯想想也是。

“行了,既然決定了,就行動起來吧。趕緊著手處理田產和房產吧,春耕還沒開始,田地的事也好處理。自理完了,就可以啟程了,別讓那些大兵一直等我們。還有你們,該回娘家的回娘家,該走親戚的走親戚,好好和各家親戚道個別吧。”說完這話,姚祖父緩緩地吐出一口氣,看向地裏的皚皚白雪,只希望他做這個決定是對的,新年新氣象,他們姚家在新地頭有新的開始。

姚家的媳婦們都生育了孩子,對於姚祖父和姚大伯做出全家搬遷至伊春的決定,有對於離開的不舍也有對新生活的期盼,她們都聽話地回了娘家,該道別的道別。

姚家這麽一動,動靜還蠻大的。首先是處理田產,他們特意去問姚祖父的堂兄弟那房親人他們要不要買地?如果要的話,上等田給他們十兩一畝,中等田給個七兩一畝就行。

姚大伯家和姚父家的田加起來有近百畝,都是上等的田居多,中等田約占四分之一這樣,都是從姚祖父開始慢慢淘換來的。說實話,若說舉家搬遷,姚家人最舍不得的便是這些田地了。要知道這些上等田都是熟田,每年的糧食產量在金牛村都是領先的。且它們都是連成片的,沒有東一塊西一塊的。

所以姚家一放話出來要處理這批田產,更別提這個價錢要比市面上每畝還便宜了二兩。雖然姚家有意優先給同族的房頭先買,但同村的人還是聞風而動。

面對姚家放出來的這些上等好田,姚祖父堂兄弟那房人有七八戶人家,全都咬牙盡量地吃下了,押箱底的銀子全拿出來,不夠的話,再和親戚借上一些,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反正田地買下後,種上糧食就有收成,有了收成賣了錢就能還得上債。

最後,姚祖父堂兄弟那房人最後吃下了近五十畝的上等水田,剩下的那些,全被金牛村的村民們你兩畝我三畝地消化掉了。